笔文阁

第29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南康王瞪大了双眼倒下时,薛平睿看到的笑容,与现在晏清姝脸上挂着的一模一样。
    那股子周身发寒的感觉,再次翻涌了上来。
    晏清姝被郑布的话逗笑了:“既然郑大人如此说,想必问心无愧,那不妨解释解释,何谓宽乡,何谓狭乡?”
    “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2]”
    晏清姝合掌道:“不错。安化县有多少狭乡多少宽乡?”
    “狭乡三十五,宽乡二十。”
    “可均田册中记载,安化县共计宽乡三十七,狭乡十八。”
    郑布的手蜷了蜷,道:“均田册乃是元狩二十年的记录,有变化实属正常。”
    晏清姝:“大梁律制:‘各州府县乡鳞册当两年一报。’为何元狩二十二年不报?”
    郑布没了声音,他的目光不经意的瞥向薛平睿,但薛平睿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端着茶半掩着脸。
    “你不必看他,本宫替你回答。”晏清姝直视着郑布,“因为元狩二十年,元狩帝病重,力排众议命慧敏太子晏清姝监国,然慧敏太子乃是女子,头发长见识短极好糊弄,因而各地官员惫懒推卸、中饱私囊。反正一个女人而已,登不了基,就算发现了也没什么。”
    “本宫说得对不对?各位大人?”
    几位县官面面相觑,没人出声应承。
    有些县乡看着地理位置在甲府,实际上归乙府管辖,分的是乙府的份额。
    就像延庆县,前年刚刚将白马县并入进去,安化县又是怀安和顺化合并的,有些鳞册县里自己都糊涂,常年居住在皇城里的公主又怎么会弄得清楚?
    所以,谁认了她的话,那才是傻子一个!
    就算查出有偏差又如何?也不能平白无故就说是他们管理不力吧?
    这两年庆阳灾害连连,丝绸之路又遭突厥人频频滋扰,早已民不聊生。
    迁居的居民不知凡几,整个西北都乱得很,又怎能要求他们像京城京畿那般记录详细严苛。
    这般想着,又觉得晏清姝小题大做,外强中干,定是搅不出什么事来。
    原本有些慌乱心虚的官员,又把悬着的心放在了肚子里。
    甚至还有个心宽体胖的官员乐呵呵的笑了起来,一边拍晏清姝的马屁,一边附和郑布:“公主也是为江山社稷好,但未免疑心太重,这鳞册账目自然是以地方县里的记载为准,此去京都路途遥远,难保奏表在途中受到什么风吹雨淋的有损伤,且来往一趟要数日,户部盘账又要数月,信息滞后在所难免。”
    晏清姝也不生气:“行。”
    说完,她拍了拍手,巽风和猎风绕过中屏,从堂后抬了一口巨大的红木箱子放在了堂中。
    所有人一头雾水,直到晏清姝命人将木箱打开,才面色大变——
    这分明是他们藏在圆通寺地窖里的账目!
    这种官员犯了错却死不认账的事晏清姝见得多了,早在来到庆阳之前就已经备好了后手,只不过没想到仅仅隔了半个月,也就是准备新帝登基的这个时间段,庆阳会发生雪灾,打乱了她一来就先给下马威的计划。
    她没工夫与这群尸位素餐的人周旋,必须尽快解决。
    薛平睿是三品府尹,按大梁律就算犯了案也得由大理寺派人来押人入京审理,后由工部找人补替,即便她是长公主,即便薛平睿是她封地里的府尹,她也没权撸了他的乌纱帽。
    但是这群五、六、七、八品的县官就不同,她说换就能换。
    晏清姝从箱子里随意拿出了一本账册,只见蓝色的封皮上写着:粮。
    她随意翻了一页,念了出来:“元狩十年,永宁乡分田四十倾,李家村男丁年十八以上者,人半倾,其四十亩为口分,十亩为永业,寡口分五亩,一亩宅院,李耀轩户二丁一寡,受田五十六亩;到了元狩十一年,永宁乡分田三十八倾,李家村男丁年十八以上者,人半倾,其三十八亩为口分,十二亩为永业,寡口分四亩,一亩宅院,李耀轩户二丁一寡,受田五十五亩。”
    晏清姝看向郑布:“郑大人不如给本宫解惑,为何应该分得田地六十倾的永宁乡,最后只得田四十倾?为何每户每年都要少一亩地?还是从寡口中削减,而这连年增长的永业田又是怎么回事?也没见你们庆阳府一年比一年交的粮税多。永宁乡是宽乡,为何没有按田令要求每户一倾,而是变为了半倾?狭乡更是厉害,直接变为四十亩,这田都去哪儿了啊?本宫真的很想知道。”
    话音一落,寂静无声。
    众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们本以为一个女子久居后宫,定然是耳根子软好忽悠的,没真把今日的交接当做一回事。
    结果晏清姝上来就翻账本,还将账目中作假的部分指了出来。
    接着在郑布指桑骂槐的时候,毫无预兆的搬出一箱子他们一直藏匿在寺庙里的账本。更没想到一个公主竟然这般熟悉《田令》。
    连他们都要时不时翻翻才能确认哪些乡分多少田,可她居然张口就来!
    她还知道多少?还是什么都调查清楚了,就等着在这儿拿捏他们的把柄!
    底下官员面色慌张,各个抖如糠筛。
    当然,郑布要更惨一点,整个庆阳府就属安化县造假的鳞册最多,吞没的土地也最多。不止土地,还有户口,有些人家生得多,土地又逐年减少,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就只能卖儿卖女卖寡口,而这些人……
    <a href="https:///tags_nan/nixiwen.html" title="逆袭文"target="_blank">逆袭文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