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北宋穿越指南 第15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于是,何棠、何榘离席,与何粟一起上前拜见。
    宋徽宗点头道:“昔有三苏父子,今后三何兄弟,可见我朝文教之盛。伱们行序如何?”
    何棠回答:“回禀官家,臣排行大。”
    何粟说道:“臣排行二。”
    何榘跟道:“臣排行三。”
    宋徽宗又问:“汝等与三苏父子同乡,习的可是蜀学?”
    废话,当然是蜀学门人。
    但何粟不敢承认,连忙说道:“启禀官家,臣兄弟三人,遵从朝廷旨令,习的是舒王之新学。”
    不承认有屁用,谁让他们跟苏轼同乡?
    后来得罪了王黼,王黼都不用罗织罪名,直接弹劾他们赞同苏学,于是何粟就被贬去做遂宁知府。
    宋徽宗很喜欢这三兄弟,特别是何粟,状元文章写得太好了。不但文采斐然,而且遣辞严谨,得到皇帝、太监、文官的一致认可。
    又勉励几句,皇帝赐下御酒,三兄弟举杯同饮。
    这恩宠程度,令在场进士羡慕无比。
    何家三兄弟退下之后,宋徽宗又问榜眼潘良贵:“潘良佐是你何人?”
    潘良贵连忙回答:“臣之大兄。”
    宋徽宗说:“可惜,你若早中进士,跟你大兄一榜,就更能传为佳话了。”
    何粟三兄弟同榜进士,潘良贵亦不逞多让,也是三兄弟皆为进士,只不过没有在同一榜。
    这种世宦家族,进士一出就是一窝。
    再看朱铭,实在寒酸。
    宋徽宗问朱铭:“你懂修道?”
    朱铭说:“不懂。”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内丹修行之法也,此四句从哪里来?”宋徽宗有些生气,“你说自己不懂修道,朕却觉得你不懂什么叫欺君。”
    宋徽宗是真的喜欢道法,不仅亲自研究外丹道,对内丹道也有所涉猎。
    在殿试文章里,看到这四炼十六字,如同习武之人遇见《九阴真经》。
    从唐代就开始兴起的内丹派,一直都在完善理论,但还没有人总结得如此到位。
    面对皇帝的逼问,朱铭只能把薛道光卖了。
    反正薛道士带着师命,师父让他前往大城市,依附权贵来弘扬道法。
    皇帝就是最大的权贵,紫阳派肯定能弘扬开来。至于能否坚守道心,不卷入政治斗争,不行残民害民之举,这对薛道光而言也是一种修行考验。
    朱铭说道:“臣认识一得道高士,名唤薛道光。此人师承石泰,石泰师承张紫阳,皆修习内丹之法。”
    宋徽宗忙问:“可是撰写《悟真篇》的张紫阳?”
    “官家读过?”朱铭反问。
    宋徽宗说:“民间所献道经,便有此书。俺读来颇有所悟,却又不得其修行法门,内丹道士也讲不清楚。那薛道光现在何处?”
    朱铭说道:“就在东京。”
    宋徽宗说:“把他请来,朕要求教道法。”
    “是。”朱铭毫无负罪感,甚至有些幸灾乐祸,很想看看薛道光是啥反应。
    这位道士,目前有些迷茫,或许受到皇帝召见,投身于富贵当中,能更快修出一颗纯粹道心。
    在场听清君臣对话者,看向朱铭的眼神都变了。
    尤其是太监和大晟词人,朱铭引荐的道士若得恩宠,那今后千万不能得罪朱铭。
    进士们则投来疑惑的眼神,以朱铭当场怼大晟词人的表现,还有今天所作的应制诗,也不像是谄媚幸进之辈啊,怎么还向皇帝举荐道士?
    好吧,也不算举荐,是被皇帝逼迫的,他们自动为朱铭找补。
    宋徽宗又问:“你的父亲可叫朱国祥,字元璋?”
    “正是。”朱铭回答。
    宋徽宗说:“各路官员,元宵进献祥瑞。利州路献的是仙粮,朕让人征辟进献者。这人跟你一样,写信辞辟了,前两日送来辞辟信,却似乎恰好是汝父!”
    “呃……”朱铭有些傻眼。
    宋徽宗质问道:“仙粮从何而来?”
    朱铭解释道:“启禀陛下,只是海外作物,并非什么仙粮。玉米与红薯高产,能活万千百姓。家父担忧百姓有疑虑,不愿种植新作物,因此以仙粮之说诱导之。”
    宋徽宗又问:“你父子可曾出海?”
    朱铭说道:“臣未出海,家父却去过海上。”
    宋徽宗再问:“可在海上遇到仙人?”
    朱铭矢口否认:“未曾遇到过。”
    宋徽宗派出的征辟太监,先是去了兴元府询问情况,继而又前往大明村征辟。遭到朱国祥拒绝之后,又去上白村打听情况,朱铭当年编造的故事,被太监用笔记得清清楚楚。
    幸好,猪骑马、安天下这种谶言,当时只说给郑胖子听,并未传到皇帝耳朵里。
    “拿来。”宋徽宗蓦地来一句。
    太监捧上《西游记》书稿,而且属于面目全非版。
    先被闵文蔚删改,又遭杨知州删改,再被黄裳和道士们修改……改到最后,道家的好神仙变多,佛门的好佛陀变少,玉皇大帝永远从容不迫、高高在上。
    太监把书稿交给朱铭,宋徽宗问道:“此书是谁所写?”
    朱铭硬着头皮回答:“臣无聊时所作。”
    宋徽宗道:“你说自己不擅道法,把修道之事都推给那薛道人,又说你父亲没遇到过神仙。为何你对佛道之事如此清楚,熟知各路神仙,还能写下无数道诗?朕问过黄裳,他说一些道诗有出处,还有许多道诗,应该是你自己所作!你可在欺君?”
    朱铭叫屈喊冤:“陛下明察秋毫,臣只胡乱听说一些道法,却从来没有亲身修习过。之所以能写道诗,便如没吃过猪肉,却见过猪跑啊!”
    “噗!”
    随侍太监被逗笑了,连忙捂嘴噤声。
    宋徽宗才不听解释,喝令道:“便在这里写封信,让你父亲速速到京,朕要当面问他海外仙人之事!”
    朱铭离席拜倒:“官家,寻仙之事虚无缥缈,玉米红薯却能造福万民。家父不懂修道成仙,只懂得如何耕种。家父便是到了东京,也只会与官家谈及农事。而且,家父性情刚直,恐会触怒陛下。请官家多问苍生,少问鬼神之事!”
    “大胆!”宋徽宗猛拍桌案。
    在场进士,尽皆骇然,都没想到朱铭如此刚烈。
    竟然在闻喜宴上,以贾谊的典故,劝谏皇帝关注民生,少去求仙问道不务正业。
    朱铭这个直臣人设,凹得非常成功,瞬间便深入人心。
    反正他是殿试第三名,至少能授第三阶选人(在徽宗朝,选人四等七阶二十六名号,已经简化为选人七阶)。
    朱铭就算得罪了皇帝,也能外放出去做知县,大不了贬得更狠做主簿。
    爷不伺候了,去地方上逍遥快活!
    宋徽宗质问:“写不写信?”
    “违抗君命是不忠,违背父意是不孝,请官家莫要逼臣做不孝之人。”朱铭当场跪下,额头贴地,嘴角带笑,只求激怒了皇帝之后外放地方官。
    朱铭在偷笑,宋徽宗却在冷笑:“很好,你不写信,朕便把汝父强索来!”
    朱铭毫不担忧,以朱院长的能力,肯定可以忽悠皇帝。
    今后或许能运作一下,让皇帝外放朱国祥做官,在本地做西乡主簿也可,去隔壁的金州(安康)做知县也行(籍贯回避)。
    闻喜宴,不怎么喜,朱铭跟皇帝闹得不欢而散。
    第二日,闻喜宴上发生的事情,就迅速传遍东京官场。
    那首应制诗,也在太学广为流传。
    朱铭因劝谏而触怒皇帝,彻底奠定其直臣形象,受到无数年轻士子的追捧。
    (第三名称为探花,应该肇始于下下届科举,因宋徽宗的诗而得到传播。这里提前六年无所谓,探花更好听嘛。而且,唐宋的探花使,本来就选进士里最年轻帅气者担任,朱铭非常符合规定。)
    第151章 紫贤圆明真人
    从闻喜宴回来,朱铭的关注点没在皇帝身上,而是兴高采烈的去租房子。
    一直住客栈,兜里的钱扛不住啊!
    众所周知,宋代东京物价奇高,连带着买房租房也贵得很。
    可徽宗朝的房价,已经到了让人难以承受的地步。
    由于皇室和权贵,大肆圈占城内地皮,就连一些富商的宅子都被强拆。
    这些富商,自然不可能去漕河边住窝棚。他们纷纷掏钱在城内买房,一下子让大型房源变得紧张,房价也坐火箭般往上抬。
    还有许多中等家庭,遭到朝廷强拆之后,去买那些普通户型。
    又有不少小康家庭,选择在城里租房子住。
    如此一来,大宅小宅全部涨价,租金也是蹭蹭上涨。
    早在八年前,东京城内的房屋租金,就已较宋徽宗登基之初翻倍。
    这搞得很多京城小官,纷纷抱怨租不起房子,宋徽宗因此降下诏令,指责开封府尹没做好工作。
    朝廷把房租上涨的原因,归结为业主胡乱翻修,随便装修一下就租金翻倍,良心简直大大的坏。因此规定,如果宅子翻修的时候,房屋面积没有增加,业主不准私自涨价,违者按照逾制处理。
    有个卵用?
    现在的东京房租价格,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三倍!
    而且,有钱都不好租到房子,否则朱铭他们早就搬出客栈了。
    “诸位快进来坐!”唐氏热情招呼。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