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北宋穿越指南 第31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游山玩水,总能让人忘记忧愁。
    几坛老酒抱出来,众人举杯宴饮,继而开始行酒令。
    喝得半醉,蔡怿说道:“今日畅游,成功还未写诗。目下且写一首,我让人刻在岩壁上。”
    “对对对,”尚用之连忙附和,还得意洋洋道,“桂州附近岩壁,我已刻了六首诗。”
    好意思说,在旅游景点刻字,换几百年后要交罚款的。
    本地学生,只跟来几个,此时都看向朱铭。
    他们早知道朱先生精于辞章,这几日也拜读了大作此刻都等着朱铭露一手。
    就连唱曲的名妓,都投来期待目光。
    朱铭说道:“不敢弗诸君好意且拿笔墨来。”
    名妓立即起身研墨,捧来纸笔盈盈相望。
    朱铭借着酒兴挥毫,也懒得大改,凑合着能用就行:“赋性生来本野流,手提竹杖入桂州。饭篮向晓迎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两脚踢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如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不休?”
    “妙哉!”
    旁边之人,纷纷喝彩。
    没人计较此时是晚冬,而非诗中的晚秋。
    这写的是之前在村社吃饭,又夹杂朱铭的人生际遇,写情写景,虚实相合。
    明面在埋怨村犬,其实在讽刺奸党。
    范致明估计喝醉了,歪着身子说:“我却没那般洒脱,身为团练副使,拿着朝廷俸禄,还在受嗟来之食。”
    蔡怿说道:“明日选一个好地方,便在七星山刻下此诗。”
    朱铭今天耍得高兴,喝他个酩酊大醉,便在画舫里呼呼大睡。
    翌日,返回书院,开始忙正事儿。
    他要编写校规校纪,就是不准赌博之类,相对还算比较宽松,不会过多干预学生言行。
    还有分班的事情,有一些未成年学生,朱铭不可能亲自授课。将他们编为初级班,让太学生轮流代课即可。
    还有确定课表和科目,身体锻炼也不能耽搁。
    薛道光传授的那套体术,当做体操让学生练习,每天早上都要打一套。
    每个班,由学生推选班长,每月轮值更换。还要推选学生会长,协助管理学校。这些安排,在太学里也有,并非朱铭拍脑袋想出来的。
    富户捐赠的财物,皆由学生们来管,朱铭并不收为己用。
    甚至连学校的伙食,也不打算请厨子,由学生轮流煮饭做菜。朱铭和学生们的随从,可以帮着打下手,愿意读书的也能来听课。
    师生共同治校,学风非常自由,注重劳动实践,平时还要帮忙种地。
    转眼便到了除夕,朱铭与学生们一起过年。
    桂州也有元宵灯会,蔡怿那帮子官员,硬拉着朱铭去观灯。
    就在灯会结束之际,七星书院正式开学,一艘官船来到桂州。
    递送公文的官差,直奔州县衙门而去。
    宋徽宗颁布圣旨,正式废除三舍法!
    全国各地的州学、县学,如果在元丰年间就已有的,依旧予以保留。元丰之后兴建的官学,以及辟雍、宗学及诸路提举学事官属,全部予以废除。
    也就是说四级升学体系,退至元丰年间的状态,蔡京的学制改革通通作废。
    学生全部清退,老师回京等缺。
    太学依旧实行三舍法,可以继续考太学试,但不再继续对外招生。
    桂州的校长和老师们都傻了,他们并未遭到裁撤,却比直接裁撤更惨。
    裁撤之后,还能回京补缺。
    如今这么搞,等于被晾在桂州。他们的学生无法升贡了,全都要去考科举,以进士录取人数来判定政绩。
    消息传出之后,大量士子退学,纷纷回去读私塾。
    因为州学的科目乱七八糟,比朱铭的七星书院还教得更杂。掺着《道德经》、《南华经》、《列子》等课程,这些都是忘了取消的。
    一部分士子退学之后,跑来七星书院听课,朱铭这里愈发兴旺起来。
    就是老师不够,他跟范致明两人教不过来。
    而且缺乏校舍和宿舍,后来的学生不能住校。
    范致明已经对朝廷无语了,忍不住吐槽:“这次罢三舍法,罢得毫无征兆,让官学师生如何适应?诸多政令,乍兴乍废,此非治国之道!”
    朱铭笑道:“朝廷缺钱了。官学退回到元丰制度,全国一大半学校会撤销,每年能省下无数钱财。而废除的又是蔡京政绩,王黼当然要竭力推动。这就是君臣的想法,皇帝是为了省钱,王黼是为了打击蔡京。”
    广西这边还不算啥,江浙百姓才是快疯了。
    方腊起义虽然还没完全镇压,但基本没有翻身的可能,就连方腊本人都流窜去了江西、福建山区。
    于是,宋徽宗迫不及待的恢复应奉局,花石纲又特么重新搞起来了。
    两浙兼江东经制使陈亨伯,为了给童贯筹集军费,建议在江浙收取经制钱。
    也就是加征卖酒、卖宅、卖田的牙税,加征常赋外的头子钱,以及其他一些项目税金。
    加税的对象,涵盖各行各业,商人、地主、市民、农民一个也别想跑。
    江浙人民那叫一个凄惨,先被方腊洗劫,再被官兵洗劫,本来就已经损失惨重,朝廷居然还要疯狂加税,而且还恢复了见鬼的花石纲!
    说好的罪己诏呢?
    童贯本人已经回到东京,让部下继续追剿方腊残兵。
    对于征收经制钱,童贯表示赞同,毕竟打仗确实需要用钱。
    但突然恢复花石纲这事儿,就连童贯都感觉不可思议,劝谏宋徽宗说:“东南人家饭锅子未稳在,复作此邪?”
    宋徽宗大怒,童贯因此获罪,只得加倍讨好皇帝。
    第311章 孟子错了
    “先生,萧夫子来了。”
    “请他进来。”
    桂州州学校长萧韡,已经将官服脱了,穿着一身布衣而来:“成功贤弟,我到你这里应聘学究,不知是否愿意收留?”
    朱铭惊讶道:“阁下州学教授不做,却来我这草屋里做老师?”
    “学生已不剩几个,还不如来七星书院。”萧韡自嘲苦笑。
    萧韡是十一年前的进士,初授古田县尉,抓捕数十盗贼,又破获灭门惨案;转升福清县丞,政绩也颇为卓著。
    本来要升县令,莫名其妙被扔来桂州做校长。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得罪了谁!
    元丰年间,桂州州学规模很小,按照新颁布的政策,学生必须清退一大半。老师的数量肯定也要减少,估计有一半要召回京城等缺。
    等待萧韡的,只有两个结局,一是继续留在桂州苦熬,二是召回京城去吃闲饭。
    他哪个都不选,直接辞官算球,跑来七星书院教书,顺便在龙隐寺跟和尚论佛。
    这位老兄是个佛教徒传诸后世的一些事迹,多多少少都属灵异事件。比如他破获灭门惨案,说是被救助的黄雀,化成人形来报恩指路,这才抓住了一群凶恶贼寇。
    “请吧。”朱铭立即给萧韡安排工作。
    寒窗苦读十余载,好不容易考上进士,又兜兜转转十一年,还特么在偏远地区做校长。而且学校又要消减规模,学生们纷纷退学,老师也面临下岗。
    换成朱铭,早特么不干了!
    宋徽宗疯狂增加进士录取数量,每年还会赐给十多个太学生进士出身。
    二十年来,进士太多。
    以被裁撤缩减的官学来计算,朱铭估计至少有三四百个进士,会一股脑儿召回京城吃闲饭。他们拿着微薄的基本工资,还要享受东京超高物价,恐怕绝大多数都待不住,只能骂骂咧咧回老家混日子。
    除了萧韡,还有一位县学老师过来应聘。
    这县学老师名黄渐,只有举人出身,学问连太学生都不如。朱铭令其去教小孩子,授课之余,顺便来听自己讲课。
    现在老师就四个,朱铭、范致明、萧韡和黄渐。
    朱铭召集他们开会,说道:“教授两三日,学生参差不齐。我打算暂时停课,先考试摸底,再来重新分舍。照搬三舍法,分为上舍、内舍、外舍。另设选修课程,各种杂学,必须选两种或以上学习。”
    即便用三舍法分了年级,也很难正常教学。
    主要还是数学等杂学,就连个别太学生,也是没啥基础的,得从比较简单的教起,这就需要采用选修大课的方式。
    朱铭又拿出书院公款,去购买一些毛笔。
    因为有几个县学生来也求学,他们家境贫寒,居然用的是鸡毛笔……
    “鸡毛笔岭外亦有兔,然极少。俗不能为兔毫笔,率用鸡毛,其锋踉跄不听使。”——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赠送毛笔之余,朱铭又教授学生,制作竹管笔等硬笔,让他们平时不缺写字工具。
    几天考试下来,重新划定班级。上舍:十人。
    内舍上:十五人。
    内舍下:十五人。
    外舍上:三十人。
    外舍下:三十人。
    蒙学(预科班):二十八人。
    另有许多学生的亲随,也愿意读书听课,他们可以任意选择班级。
    那些被除名的太学生,本来就有不少是外舍,学问跟普通州学生差不多。
    四位老师,都身兼数科,轮换着教学。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