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北宋穿越指南 第74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罪人阳郜,见过孙将军。”另一个犯官上前。
    一个又一个犯官,在孙立面前自报家门,宋徽宗这种小喽啰只能排最后。
    当宋徽宗站出时,向子諲瞬间瞠目结舌,连忙搓揉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
    宋徽宗则是背心冒汗,生怕表弟拿他立功。
    向子諲确实想这么做,找到前朝昏君的大功,说不定就能用来抵罪。但想想昏君对自己很不错,不但没有亏欠过他,反而一直重用提拔,向子諲实在是说不出口。
    所有犯官都亮相了,孙立终于开始训话:“江西、湖南、广西的流犯,都往安夷县那边流。广东、福建、浙江的流犯,却是流往台湾岛。莫问台湾岛在哪,俺也不知道。俺只知道安夷县很重要,可以盯紧思州田氏。今后朝廷征讨大理国,东路军也会走安夷县。”
    “俺是犯官,你们也是犯官,说不定还有立功的机会。向子諲!”
    向子諲正在纠结之中,忽听孙立喊自己,他连忙上前说:“在!”
    孙立说道:“太子念你身为一省左布政,比别的贪官更收敛,当初又有献土大功,这次就给你留点余地。安夷县改为镇远堡,俺管武事,你管文事。把那里好生经营一番,以后朝廷征讨大理国,镇远堡就是东路军的前哨站。”
    向子諲顿时激动起来,转身朝着北边拜倒:“臣多谢官家、太子恩德!”见其他犯官露出羡慕表情,孙立说道:“俺还要再挑几人,作为镇远堡的官吏。还没想好选谁,一路上伱们自己表现。”
    孙立又叮嘱说:“到了镇远堡,不管是为官作吏,还是当百姓参军,你们都要跟俺一起好好干。太子说了,镇远堡辖地内的汉民,在籍人口如果达到五千,俺跟向子諲就可以升官离开。再提拔别的犯官主持军政,在籍汉民每增加五百人,就能有一文一武两人升官调走。”
    众人闻之大喜,都在绝境当中看到了希望。
    “虚头巴脑的话,俺就不多说了,”孙立嘱咐道,“咱们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汉民都是咱的命根子。不准贪污克扣汉民的粮食被服,更不准欺压盘剥汉民,让他们多多生儿育女,赶紧把人数给生够了。”
    “愿助将军繁衍生民!”犯官们齐声大呼。
    孙立又说:“当地的蛮夷,落籍三年以上,全家都改了汉名汉姓,家中有三个成年男女会说汉话,也能算是归化汉人。所以那些听话的蛮夷,也要善待,让他们好生学着说汉话。”
    犯官曹成大建议道:“可诱招附近蛮夷,教他们种植灌溉,然后给他们落籍,让他们给官府交税。再挑选他们家中的孩童,十二三岁的最好,教他们读书写字说话。”
    “这法子不错,”孙立点头说,“给你一个差遣,你来负责教化蛮夷。”
    曹成大顿时狂喜,等把孙立、向子諲送走,就该轮到自己升官远离了。
    他们都没想过弄虚作假,因为朝廷查验人口肯定非常严格。
    向子諲问道:“这次要流放多少汉民到镇远堡?”
    孙立说道:“连兵带民,两千人左右。小娃娃不算,只论十五岁以上的。对了,谁懂医术?”
    当即有三个犯官站出来,声称自己略懂医术。
    这些犯官,个个都是人才。
    为了能够离开镇远堡,如今可谓众志成城。以五千成年人口为基数,每增加五百人,有就一文一武可以解脱,而且还把归化蛮夷也算在里面。
    他们相信,二十年之内,在场所有犯官都可以走。
    川南、贵州、台湾,全是这一套规则。
    一张卫生纸都有用,更何况是一群官员。他们只要愿意做事,而且有明确目标,肯定能够爆发出惊人力量。
    别的不说,教化能力属于顶级,可快速归化大量蛮夷。
    向子諲本来纠结要不要举报宋徽宗,现在既然有了新目标,就没必要再做违心事。
    他离开孙立的船舱时,偷偷朝宋徽宗挤眼色。
    二人来到偏僻处,宋徽宗带着哭腔说:“多谢贤弟之恩,贤弟就是俺的再生父母。”
    向子諲一声叹息,问道:“兄长近年来可好?”
    宋徽宗说道:“囫囵着过日子,俺还续弦娶了妻,前两年又生一幼子。”
    向子諲瞬间无语。
    这个狗入的昏君,还真是能混啊。一个亡国之君,居然神不知鬼不觉,在新朝做官娶妻生子。
    看他那模样,似乎活得很滋润。
    向子諲开始犯嘀咕,或许在某个关键时刻,可以把昏君供出来立功!
    第766章 人心惶惶
    皇城,议政厅。
    翟汝文说道:“前朝宽待士人,致使官员贪赃者多,新朝确实应该施以峻法。但《大明律》过于严峻,且不讲情理。”
    “就拿徐敷言的三个儿子来讲,他们并未分家。长子和次子都是清官,督察院和刑部反复调查,也只查到他们收了些礼品。按照《大明律》,三子犯了大罪,以户籍册来连坐,这两个清廉的兄长也要流放。”
    “请问官家和太子,无端流放两位清廉官员,这是英明君王该做的事吗?”
    “如果一直这样施行法令,则大明官场风声鹤唳,就连清官都害怕被家人牵连。会不会起到反效果呢?反正自己政绩再好,反正自己为官清廉,也有可能被连坐杀头流放。那索性就尸位素餐,甚至赶紧贪污享受。”
    “好的法律,不该把好人也逼成坏人!”
    “好的法律也不该让守法者为难。”
    “好的法律,还要合情合理,才能易于执行。”
    “且拿前宋来说,为防止官员盘剥百姓,不准官员在城内外购买日用品。一个县令想要守法,就连买一只毛笔,都不能在县城里买,必须派仆人去小镇上买。这样的法律有谁遵从?敢问太子殿下,你在前朝做太守时,可遵从了这条法令?”
    朱铭没有立即回答,他也意识到《大明律》有问题。
    宋代的科举太过儿戏,又恩荫者众多,一族之中可能十多人做官,而大明开国又接纳了这些人。
    如果连坐家族,一旦出现大案,会搞得全国官场震荡。
    所以朱铭才修改《大明律》,按户口本进行连坐。
    否则的话,徐敷言和两个亲兄弟全是官,他们的儿子又有八個品官。一个不当官的儿子犯事,把八个品官都连坐进来,跟暴君有啥区别?天下士人不闹起来才怪!
    现在改为按户口本连坐,遇到大案还是有同样问题。
    徐敷言是开国功臣,两个儿子也是地方大员。父子三人都没贪,因为一个没做官混蛋,却全部牵连进去合理吗?
    即便追究责任,也是徐敷言本人担责,因为小儿子是打着父亲的旗号在捞钱。
    这跟徐敷言远离京城的长子、次子何干?
    朱铭扭头看向老爸。
    朱国祥说:“你自己决定。”
    朱铭思索良久,说道:
    “刑部尚书徐敷言罢免其所有官职,剥夺出身以来文字,收回开国时赏赐的屋宅和土地。”
    “徐敷言那混蛋小儿子,斩立决!”
    “按照审问出来的赃款数额,处以五倍之罚金,这笔钱由徐敷言来缴纳。”
    “徐敷言的长子与次子,勒令致仕归乡,他们的儿孙可以科举。但那小儿子的儿孙三代之内不得科举!”
    “谁还有异议?”
    众臣面面相觑,他们还是觉得处罚过重。
    这可是尚书级别的从龙功臣啊,勒令退休就可以了。居然罢免所有官职,剥夺出身文字,简直不留半点情面。
    但没有人再出言反对,因为太子已经做出让步。
    如果站在徐敷言长子和次子的角度,他们两个是真冤啊。勤勤恳恳为朝廷做事,也没贪什么银子,莫名其妙就丢官了。
    至于徐敷言本人,则是活该,谁让他教子不严?
    而且连刑部大印都看管不好!
    萧楚问道:“徐家这样判决,那其他犯官呢?”
    “皆照此处置,”朱铭强调道,“但凡是在同一户籍册的,有一人犯了重罪,余者全部罢官不用。就算已经分户,儿子犯了重罪,当爹的也要罢官!”
    众臣皆表情缓和了许多,不再那么忧心忡忡。
    这样修改《大明律》之后,今年的大案能少流放很多人。
    其实一样存在严重问题,比如大明到了衰退期,有一个叫王安石的官员着手改革。《大明律》就会成为守旧派的工具,他们千方百计诱导王安石的儿子犯重罪,然后依据法律把王安石给搞得罢官。
    把官场的腐败风气刹住以后,未来《大明律》还得改。
    除了谋反、谋逆等大罪,不能随便连坐。一人犯事一人当,该杀头杀头,该流放流放,胡乱牵连是要出问题的。
    “再说说李邦彦吧。”朱国祥道。
    朱铭说道:“他家还不一样。他在京的两个儿子,还有在外做官的几个儿子,全都被查出来为非作歹。那几个儿子,该杀头杀头,该流放流放,家属也一并连坐流放。”
    “至于李邦彦本人,罢免所有职务,收回所有赏赐,剥夺出身文字。抄家时给他留十万贯,让他夫妻俩回乡养老。”
    听到如此处罚,就连跟李邦彦有仇的,都觉得朱太子过于冷血。
    李邦彦好歹也算开国功臣,结果儿子全被杀头或流放。除了李邦彦夫妻俩,其余家人也要流放。
    他的官身也被剥夺了,什么荣誉都不剩。
    留十万贯养老有啥用?
    李邦彦在宋朝就贪了至少百万贯,现在被抄家抄得只剩十万贯,妥妥的赔本买卖啊!
    朱铭偏袒武将吗?
    被扔去镇远堡的孙立,同样被抄没家产了,只不过还能在蛮夷之地带兵而已。
    ……
    焦躁等待四个月的徐敷言,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处罚。
    听到“剥夺出身文字”六个字,徐敷言直接晕厥过去,这跟判他死刑没啥区别。
    他甚至都不敢自杀,因为心中还存有侥幸。
    或许再过几年,太子又恢复他的出身文字呢?
    数日之后,京郊刑场。
    徐敷言仿佛衰老了十多岁,他坐在马车里不出来,不忍看到小儿子被杀的惨状。
    一个仆人从刑场奔回:“相公,刽子手不敢收钱,说是保证给个痛快。”
    徐敷言愕然。
    这两个月,被砍头的太多,朝廷打击贪腐,竟把刽子手都吓到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