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第192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不止如此”青寻语气微深,“士族与皇族之间,多有不合”
    “咱们拥有爵位者,是天然的拥皇党”
    李向沅的眼中渐渐放出光彩,她受到的教育是典型的后宅女子内院,从未有人跟她说过关于外面朝堂的精彩,如今青寻跟她分析,她的脑中极速转动,很快明白过来。
    “这样一来,‘信国公’便是背叛了……”
    青寻挑眉,“可以这么说”
    至于信国公是不是被蒙在鼓里,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作为至高无上的掌权者,他拥有的人才数之不尽,才不会去反复猜测一个臣子是否忠诚。
    ……
    大殿中,董宣将头颅深深埋下,双手奉起一叠厚厚的奏疏。
    “……陛下隆恩,亲赐姻缘,柳成荫却与荣阳伯府勾结,李代桃僵”
    “其罪有三,一为欺君之罪,二为不尊礼法,蔑视圣恩,三为职责之罪,血脉混淆,道德之下不能教化院中学子!”
    朝中一片哗然,所有人的目光看向信国公。
    “陛下明察!微臣从未听说过此事啊!”信国公大惊失色,滑溜的上前跪下,目光陈恳,却不敢为自己侄子打包票。
    那份厚厚的奏纸里到底记录了什么,他没有把握。
    董宣目不斜视,并不看跪在身旁的信国公,脸色十分平静。
    高座之上,威严的帝王眸中带着看戏的神色,抬手让随行太监将奏纸奉上来。
    随心翻了两页,眉头忽而一皱,即使再轻微,底下也有眼尖儿的官员瞧见了,头埋的更深了。
    玩笑的眼色已消,东景帝合上奏疏,语气平淡:“各位爱卿有何看法”
    信国公一派,有那看不懂眼色的,当即跳了出来。
    “陛下,微臣以为,董大人是否言过其实,一且不知李代桃僵真假,二且也不知柳司业大人是否知情知内,三则……”
    还未等人说完,又有谏议官站了出来,打断他:“欺瞒圣君,便是重罪之罪!”
    “难不成苏大人对此有异?”
    这话将苏大人噎住了,天子在上,无人敢冒犯,也让蠢蠢欲动的一些人止住了话头。
    东景帝目光在下方巡视,往日竟不觉得,他的爱臣信国公竟有如此多的‘至交好友’,其中不乏有低调的门阀贵族。
    他的目光落在一人身上,语气悠然道:“再想不到,阴差阳错之下,卢爱卿竟与信国公成了亲家啊”
    翰林大学士卢博容出列,波澜不惊,“陛下恕罪,微臣府中得知此事之时,木已成舟,且时隔多年,也没做认亲的打算”
    他竟然认下了!
    众臣默然。
    东景帝眼睛微眯,好半晌才笑道:“原来如此”他复又看向董宣,“爱卿啊,你可听明白了,既是不知情,那么此事便作罢吧”
    大臣们齐齐低头拜道:“陛下圣明”
    听得东景帝哈哈大笑,继续道:“这件事既然朕已知晓,且为人父母哪里会不盼着子女好呢,不如你们两家商量商量,作出一个合适的章程来”
    “这样一来,不如让柳爱卿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先回去处理家事”
    卢博容与信国公同时皱眉,还没来得及说什么,董宣当即出声附和:“陛下宽宏大量,宅心仁厚”
    东景帝赞许的看他一眼。
    陛下已经点头,不管大臣们心里有如何想法,面上依旧是恭恭敬敬,齐声称赞。
    “那便如此,退朝吧”
    “恭送陛下”
    第130章 十-拒牺牲品(7)
    大殿内众官员退场,几位老臣走的慢,在后方缓缓抬步。
    行至殿门时,阶梯底下已经走满了绿锦官员,远远看去,有人昂首挺胸,走姿行云流水,甚是气傲,有的却低头匆匆而行。
    老臣叹了一口气。
    “齐大人因何叹气”
    齐大人目光并不偏移,道:“世族强盛,所出人才雅人深致,与我等大为不同啊”
    随着他的视线看向下方,来者两人皆沉默了。
    门阀世族向来在朝中占有重要席位,更是垄断各种资源,培养出的人才有别于寒门、庶民所出,他们自认清贵,行事狂妄,即使实行了科举制度,大力打压,但如今成效犹不见深。
    *
    “所以他才那般有恃无恐!”
    砰的一声,物品被东景帝狠狠砸在地面上,他脸色极为难看,“好一个卢博荣!好一个世家!”
    伺候的太监冷汗津津的守在一旁,瞥见帝王眼里越加强烈的杀意时头埋的更低了。
    但东景帝到底不是一般人,他很快冷静下来,吩咐道:“请丞相、中书令、卫大将军来宣政殿”
    “是”
    太监匆匆而去,将晚走一步的几人请了过去。
    宣政殿大门紧闭,里面谈论声久久未绝,至于说了什么,无人可知。
    *
    近些时日,朝廷上时局紧张,而底下关于永宁侯府的事,终于有了决断。
    永宁侯接到消息时还不可置信。
    刑部联合监察院、大理寺,径直闯入信国公府,及时救下了险些被灭口的老婆子一家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满京哗然。
    东景帝坐在高座之上,满目凌厉:“朝堂律法,威严所在,岂能以一己之利枉顾礼法”
    “孔子言:知不可为而为之,如今竟有人公然妄渎国策,圣人的书是拿来看的,拿来办事却是百无一用!”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