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颠倒黑白美化自己的某些黑点,实在掩盖不过去了,还可以用春秋笔法。
    这都是惯用手法。
    只要好用有用,真相有时候并不那么重要。
    陈景恪一只在观察三人的表情,自然也能看出,他们已经被说动。
    心中升起无限喜悦,说话的声音都提高了几分:
    “陛下,若此书写成并传遍天下,大明将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主。”
    “届时才是真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陛下一句‘自古以来’,就可以成为真理。”
    朱雄英激动的双拳紧握,差点跳起来高呼。
    就连朱标都被话语里的豪情感染,露出兴奋之意。
    朱元璋和马秀英就淡定的多了,但脸上也带着欣喜和向往。
    “你小子就会给咱画大饼,不过说的倒也有几分道理。”
    “咱大明可不就是天地正统吗,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天下,四夷自古以来就是咱华夏子民。”
    “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可不能再咱手中丢了。”
    “否则九泉之下,咱哪还有脸见列祖列宗。”
    陈景恪说道:“陛下英明,大明必将在陛下的带领下,开创远超历代的辉煌盛世。”
    朱元璋嘴角上扬:“别拍马屁,咱早就说了,咱不吃这一套。”
    之后四人又继续讨论《华夏简史》该怎么写,当了半天听众的朱雄英,终于忍不住发表了许多看法。
    不少看法都颇有可取之处,引得众人一致称赞。
    陈景恪心中对四人做了对比,朱元璋是最务实的,关注点全在大明正统上面,别的一概不关心。
    他想要四夷统治的合法性,也只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战争。
    马秀英和朱标要好一点,除了大明正统,对天朝上国的荣誉也同样很重视。
    朱雄英虽然年幼,却是四人中雄心最大,也是最关注文化传播的。
    当然,这和他们的出身所受教育有关。
    朱元璋出身太低,后来起家了开始读书,眼界已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这并不是在贬低他,相反,以这样的出身还能夺得天下,他的能力绝对是历史前几名。
    但不可否认的是,出身确实也限制了他的很多看法。
    马秀英出身好了许多,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朱标更别提了,出生时朱元璋已经是一方豪雄,又有母亲教导。
    眼界自然又不一样。
    但他是传统儒家教育出来的弟子,眼界依然受限。
    朱雄英出生就是天潢贵胄,又有陈景恪在一旁引导。
    眼界反而比父祖更高,追求也更大。
    不过他现在还是太年幼,思想也不成熟,还需要时间去成长。
    眼见众人聊的都很高兴,陈景恪趁机说道:
    “陛下,若想让四夷认可华夏支脉的身份,朝廷的一条律法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朱元璋想了一下,说道:“你说的可是大明子民与异族番邦之人成婚,需上报衙门是吧?”
    大明有个制度,汉夷通婚要上报衙门,获得许可才行。
    否则就是野合。
    这条政策可以说严重阻碍了民族融合,必须要取消。
    陈景恪说道:“是的,既然自古皆为一家,为何大明要区别对待呢。”
    朱标疑惑的道:“虽然祖上是一家,现在毕竟已经分家了,区别对待也无不可吧?”
    陈景恪摇头道:“作为宗主国,若是强调身份差异,只会让四夷对我们产生隔阂。”
    “若想让四夷心服口服,就要做到一视同仁。”
    “非但如此,我认为大明的户籍上,也应该取消类似的标识。”
    “大明的子民就是大明的子民,不分汉夷。”
    朱标若有所思的颔首道:“有道理。”
    朱元璋眉头微皱,显然有些不认同这个观点。
    正准备开口反对,却听朱雄英先说道:
    “景恪说的好,大明乃宗主国,就要拿出宗主国的气度来。”
    “将心比心,若有人以身份区别对待我,我也无法将其视作同类。”
    朱元璋顿时将到嘴边的话咽回肚子:
    “说的对,还是咱乖孙大气,将来必为一代明君。”
    在他看来这条改不改都没区别,方才之所以反对,也只是不想朝令夕改。
    现在既然乖孙都赞同了,那就改了吧。
    又聊了一会儿,外面天色已经黑了下来,众人才各自散去。
    等他们都走了,朱元璋问马秀英道:
    “妹子,陈景恪这个人,你怎么看?”
    第72章 共创佳话
    马秀英对朱元璋太了解了,听话音就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怎么,你怕了?”
    朱元璋大声道:“胡说,咱会怕他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
    然后他话锋一转,叹道:“但是他太年轻了,以六十岁算他还能活四十七八年。”
    “我就是担心到时候英儿驾驭不住他。”
    马秀英点点头,道:“以前我也有此担忧,但英儿今日的表现打消了我的顾虑。”
    “我相信以英儿的能力,是能驾驭的了他的。”
    想起乖孙白天的表现,朱元璋也满脸欣慰,但还是说道:
    “可我还是担心呐,万一呢。”
    马秀英横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那你把有才的人都杀光了,英儿靠谁来治理天下?”
    “若传出去,真正有大才的人,谁还敢为朝廷效力?”
    说到这里,她苦口婆心的劝道:
    “天才都是孤独的,陈景恪想来也是如此。”
    “英儿也是天才,两人必然会惺惺相惜。”
    “现在他们同吃同住同行,感情甚笃。”
    “你若将他杀了,英儿会作何感想?”
    朱元璋连忙说道:“谁说要杀他了,这话可千万别给咱乖孙听到了。”
    顿了一下,他又补充了一句:“再说你的身体,还需要他帮忙调理呢。”
    马秀英哑然失笑,你不补充这一句,我也知道你是孙儿奴。
    “英儿和陈景恪的关系,倒是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一对英才。”
    朱元璋好奇的道:“哦,妹子你想到了谁?”
    “曹冲和周不疑。”
    “曹冲咱知道,周不疑是谁?”
    “周不疑是与曹冲一般的少年英才,二人乃莫逆之交……”
    曹冲和周不疑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对组合。
    两人都是神童,关系也非常的要好。
    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写出好文章第一时间给对方看。
    只是苍天总是见不得太多美好,最终这个故事以悲剧收场。
    马秀英就将两人的故事讲了一遍,最后惋惜的道:
    “可惜曹冲早夭,曹操认为其余子嗣不足以驾驭周不疑,就将其杀害。”
    朱元璋也唏嘘不已:“若曹冲不死,曹魏江山也不会为司马氏篡夺。”
    话说完他才反应过来,连忙道:“妹子你怎么能拿曹冲那短命的,比咱乖孙呢。”
    马秀英长叹了口气,道:“若没有陈景恪力挽狂澜,英儿怕是……”
    此时回想起来,她依然心有余悸。
    朱元璋也不说话了。
    若非陈景恪出现,朱雄英就是第二个曹冲。
    想到这里,他心中对陈景恪的那点担忧,顿时就烟消云散了。
    “妹子你说的对,是咱多疑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