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69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且你身边只有福清一个女人,也多有不便。”
    “她下嫁之时,会携带两名侍女,陛下允你将她们收入房中。”
    “但不可对外声张,你可同意?”
    陈景恪苦笑道:“其实臣的心思不在男女之事上,有公主一人足矣。”
    马皇后并不相信这话,只以为他在表忠心,男人哪有不想三妻四妾的。
    不过对陈景恪的表现,她很满意就是了。
    不管是表忠心也好,还是真的如此想也罢。
    有这个态度,肯答应了此事就好。
    “那就剩最后一件事情了,你是想将婚期放在今年,还是等明年?”
    陈景恪顿了一下,马皇后行事真是果断,毫不拖泥带水。
    既然把事情敞开了说,那就直接办妥当,不给人留任何反悔的余地。
    “额……但凭娘娘做主。”
    马皇后笑道:“明年福清十五岁,正好嫁人,就这么定了吧。”
    陈景恪自然不会推迟,也不能推迟。
    法律规定女子十六岁及笄必须成婚,否则就要缴纳双倍人头税,再不成婚就要处罚其父母。
    年龄再大一点还不结婚,官媒就会出手强行拉郎配,到时候下场会更惨。
    除非是家中至亲去世需要守孝,才不会被处罚。
    当然,这仅针对普通百姓,家里但凡有点关系的,官媒都不敢上门。
    作为皇家,有些事情是需要做出表率的。
    大明公主一般都是十五岁成婚。
    陈景恪要是提议推迟,必然会被误会心不诚。
    明年就要成婚了?陈景恪意识竟有些恍惚。
    确实很突然,之前没有任何征兆,返回应天才几天,就确定了终身大事。
    “娘娘,接下来怎么做,要找个媒人来提亲吗?”
    “哈哈……”马皇后笑的眼泪都快出来了:
    “平时看你挺聪明的,遇到自己的终身大事,怎么就这么糊涂了。”
    陈景恪挠了挠头,这事儿和聪不聪明没关系,主要他也没娶过公主啊。
    “订婚不是需要三媒六证吗?”
    马皇后笑道:“虽说皇家成婚与民间大体相同,但细节还是有所不同的。”
    “订婚之事就与民间不同,只要陛下当众言说,此事就算是成了。”
    “正式赐婚的旨意,要等到你们成婚前夕才会颁布。”
    陈景恪尴尬的道:“那就好那就好……”
    民间要求三媒六证交换婚书,是怕有人耍无赖不承认。
    皇帝金口玉言,当众说出这事儿,是没办法不承认的。
    朱标和常妃的亲事,就是老朱和常遇春口头定下的。
    前朝类似的事情也很多,比如李世民允诺,要将新城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
    也只是口头承诺。
    虽然后来悔婚了,但也没有耍无赖不承认有这回事儿。
    因为这事儿,他没少被人喷。
    朱元璋只要当众,将他和福清公主的婚事说出去,事情就算是成了。
    今天丢人太多,陈景恪已经不想再谈这事儿,转移话题道:
    “不知迁都和黄河改道之事,陛下准备的如何了?”
    马皇后说道:“陛下正和群臣商议此事……”
    谨身殿,正在召开一场扩大会议。
    皇帝朱元璋和太子朱标主持,二十余位文武重臣参加,此时大家正在讨论的是应不应该迁都。
    迁都历来是大事,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而且反对的不只是南方人,支持的也不全是北方人。
    他们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大明京畿放在应天已经十七年,事实证明没有任何问题。
    且北方贫瘠,京城放在洛阳,还需要从南方调运粮草物资。
    迁都就是劳民伤财,没有任何意义啊。
    发现反对的人竟比想象中还要多,更加坚定了朱元璋迁都的决心。
    才立国十七年,这些人就已经习惯了京畿在应天,再过几年阻力只会更大。
    不过还好,李善长等开国功勋都还比较清醒,是支持迁都的。
    有他们支持,还能压住保守派。
    人群的末尾,白英如局外人一般,看着激烈讨论的群臣。
    事实上,在这件事情上,他确实是局外人。
    一开始讨论的话题是黄河改道之事,本以为说服群臣会很困难。
    为此,他准备了许多东西,将各种资料倒背如流。
    然而,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当他提出黄河应该改道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反对。
    他还以为群臣比较谨慎,不想轻易发言。
    心中还感慨,果然不愧是中枢大佬,就是稳重。
    等拿出具体的改道方案,本以为会有人反对了吧?
    确实有人提意见,问他如果改道失败怎么办?有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
    他本以为质疑来了,就拿出了自己的补救方案。
    只是刚讲了大概,还没等他深入,群臣就一致表示:
    方案完善,可行,通过,就这么办了。
    这下将他给整懵了。
    什么意思?质疑呢?反对声音呢?
    这么大的事儿,不应该经过一轮又一轮激烈讨论,才最终确定吗?
    怎么就问了几个问题,就全员通过了?
    合着我那么多资料,全都白准备了?
    关键是,这也太儿戏了吧?
    更让他感到不敢置信的是,皇帝准备让他当水部主事,负责黄河改道工作。
    这可是正儿八经的正六品要职,从一介白身,直接提拔成正六品。
    他都不知道这属于连升多少级了。
    本以为群臣会反对。
    确实有人反对,但不是嫌官职太高,而是觉得太低了。
    黄河改道这么大的事儿,哪是一个水部主事能管的来的。
    至少也应该给一个员外郎。
    这可是从五品高官。
    别看一个是正六品,一个是从五品,好像就差了一级。
    实际上两者天差地别。
    六品依然属于低级官员行列,五品则迈入了中高级行列。
    看似一小步,实则是一道巨大的门槛。
    大多数官吏,一辈子都被挡在这道门槛之外。
    现在这群大佬竟然主动打破规则,要让他一步登天,成为从五品的高官。
    还要将黄河改道这么大的事情交给他。
    这太儿戏了吧?
    莫非平时这些大佬,就是这么决定国家大事的?
    很快他就发现,并不是。
    这群人不正在为,应不应该迁都打嘴仗的吗。
    这才是他想象中的画面啊。
    可为何黄河改道这么大的事情,就这么轻易通过了?
    还是说,他们根本就不重视此事?
    可这不可能啊,治黄向来是朝廷的头等大事。
    如果不重视,自己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又怎么会突然就变成从五品水部郎中?
    从震惊中清醒过来,他终于想通了一切。
    其实大家心里,早就默认黄河改道之事,只是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扛事儿。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