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12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但仅仅是这些还不够,真正的杀手锏,是自然科学。
    有人或许会奇怪,儒家思想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学科,自然科学是应用学科。
    两者是两条赛道,不应该形成竞争关系啊。
    是的,自然科学本身对儒家没有威胁,但别忘了物质决定意识。
    自然科学的兴起,必然会倒逼思想领域做出改变,来适应新的生产力。
    如果儒家不做出改变,主动去适应新时代,就会被新兴学派取而代之。
    陈景恪并不反对儒家,是法家主导,还是儒家主导,对他来说都无所谓。
    只要他们的思想符合新时代,不要成为新时代的绊脚石,就足够了。
    在任何时候,一门学科想要发展,获得朝廷的支持都是最优解。
    陈景恪自然也要走这条路。
    温差发动机,让朱元璋知道了自然科学生产粮食的能力。
    现在他要通过改良火器,让老朱明白理科对军事的提升。
    军器局大师蒋登贵听闻太孙到来,连忙出来迎接。
    见过礼之后,朱雄英提出要在军器局参观一下,看看各种军械制作情况。
    这是提前计划好的,先不拿出火器,而是参观一下军器局的具体情况。
    蒋登贵自然不敢说半个不字,亲自带领他们参观。
    到了工作的地方,得到通知的工匠们,早就集体跪在地上迎接了。
    看到跪了一地的工匠,朱雄英眉头就皱了起来。
    蒋登贵看的心中就是一咯噔,不会是哪里引起他的反感了吧?
    可是我们什么都没做啊。
    就在他犯嘀咕的时候,朱雄英开了口:
    “传我的命令,给军器局所有人都发一套棉衣。”
    “啊?”蒋登贵惊讶不已,没想到太孙竟然会发出这样一条命令,一时间有些不敢置信。
    朱雄英不悦的道:“怎么,你有意见?”
    蒋登贵连忙道:“不敢不敢,臣……臣是被太孙的仁慈感动到了。”
    然后他转身对工匠们喊道:“太孙有令,给所有人发棉衣一套,还不快谢恩。”
    众工匠们也有些惊讶,这是啥情况?
    但有一点他们很懂,自己得好处了,于是大声喊道:
    “谢太孙。”
    朱雄英顿时觉得,做好事还是挺不错的。
    尤其是徐妙锦崇拜的目光,让他又收获了另一重喜悦。
    陈景恪也不禁暗暗点头,这孩子确实有善良的一面。
    这些工匠们很惨,衣服都是破破烂烂补丁摞补丁。
    有些穿的看起来像是棉衣,但从破烂处可以看出,里面填充的是稻草。
    还很多连这样的棉衣都没有,就穿了一件单衣。
    朱雄英第一眼就能看到这一幕,并给所有人赐棉衣,太难得了。
    蒋登贵等官吏也是差不多的想法,太孙果然如传闻中那般仁厚。
    小插曲过后,一行人继续参观。
    工匠们的手艺确实很娴熟,制作器具的速度又快,质量又好。
    朱雄英等人都非常满意,蒋登贵等人更是自豪。
    然而,陈景恪却说道:“效率太低了。”
    第228章 无题
    效率低?
    朱雄英马上听出了画外音,问道:“你想到什么好法子了吗?”
    蒋登贵也很是惊讶,他自然是知道陈景恪的。
    最近一年,关于这位驸马都尉的传闻非常多。
    但最让他关注的,还是滑轮组、轴承和飞梭。
    能想出这种东西,定然是懂手艺之人。
    不过即便如此,他心中也很是不以为然。
    军器局都是最顶尖的工匠,所生产的东西,又是各自最擅长的。
    每天都要生产几十件,这么多年下来有多娴熟可想而知。
    毫不夸张的说,闭着眼睛都能把东西给弄出来。
    他不信有人还能提高效率。
    但他也不敢得罪陈景恪,只是以请教的语气说道:
    “不知陈伴读有何指教。”
    陈景恪知道他不信,也没有多做解释,而是先让人回宫里取一套度量衡工具过来。
    就是他给形学研究班制作的测量工具。
    这套工具,将来会作为理科学院标准器具使用。
    随着理科的发展,必然会成为通用的度量衡工具。
    而眼下他要做的事情,就离不开统一的测量工具。
    所以,他准备先在军器局推广一下。
    等待的过程中,他也没有闲着。
    找来一套鞍辔,让工匠详细为他介绍了结构。
    然后他尝试着将各个结构分拆……
    完成这一步,又挑选了几个普通工匠,让他们每人负责一个结构的生产。
    还挑选了几个人负责运送材料、零部件,还有人负责组装,有人负责质检。
    众人都很疑惑,每人生产一个结构,就能提高效率了?
    陈景恪依然没有解释,也没有让他们立即就开始制作。
    而是等到测量工具取过来。
    让人照着模板制作了几套,分发给他挑选出来的那几个工匠。
    然后要求他们必须按照规格,生产出标准大小的零件。
    是的,陈景恪准备推广流水线生产法。
    刚才参观的时候,他发现工匠要自己生产大部分零件,然后再自己组装成鞍辔。
    但凡知道流水线生产法的人,都知道这种生产方式有多繁琐,效率有多低。
    所以就决定,先从这里着手进行改变。
    流水线生产法,必须要有统一的度量衡。
    否则零件规格不一样,也是组装不起来的。
    所以,他才会让人回宫里取测量工具。
    这还不算完,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明白,流水线生产法的先进之处。
    他又找来同样人数的熟练工匠,和流水线普通工匠做对比。
    并且他还提出了奖赏激励:
    “赢的一方,每人奖赏十文钱,当场发放。”
    十文钱,对陈景恪他们来说,根本就不值一提。
    说的那啥一点,十文钱的小钞掉在地上,他们都懒得弯腰去捡。
    可这些工匠们的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
    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忙碌一个月,都不一定能存下十文钱。
    本来只是一场无所谓的比试,现在每个人眼睛里都冒出了火花。
    这个钱,我们势在必得。
    陈景恪对此也非常满意,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不是他不想多给奖赏,而是给的多了工匠们也保不住。
    十文钱虽少,却能实实在在的,落到他们自己的口袋里。
    随着一声令下,两组工匠火速行动起来。
    正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
    那群熟练工匠动作非常麻溜,看他们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速度自然也是非常快的,没一会儿鞍辔的雏形就出现了。
    陈景恪挑选的那一批工匠,技术确实很普通,和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