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1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听说下次自己有机会担任主帅,蓝玉马上就变得兴奋起来。
    “好好好,哈哈……我蓝玉终于也有挂帅的那一天了……”
    又聊了一会儿,蓝玉突然说道:“景恪,我知道常茂那个混蛋的罪过你……”
    “在这里我向你赔个不是,希望你莫要与他一般见识。”
    陈景恪摇摇头,正色道:“永昌侯误会了,我不阻止他随军出征,并不是打击报复,而是为了大家好。”
    蓝玉好奇的道:“哦?愿闻其详。”
    陈景恪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先问道:“永昌侯可知陛下对他的评价是什么?”
    蓝玉摇摇头:“想来不是什么好话。”
    陈景恪叹道:“何止不是好话……陛下说他不得长久。”
    听到这四个字,蓝玉脸色一变。
    他没想到朱元璋对常茂的评价,竟然如此之低。
    陈景恪继续说道:“郑国公的性情你也知道,寸功未立尚且敢目中无人。”
    “若真让他立下大功,恐怕会更加嚣张,早晚惹出大祸。”
    “到时太孙该如何自处?我们这些人也会跟着倒霉。”
    “所以,让他当个闲散国公,享一世太平,对大家都好。”
    蓝玉露出沉思之色,陈景恪的话,不禁让他想起了当年在云南的旧事。
    他为了给常茂创造立功的机会,和别的将领交换利益,把一座必然会被攻破的城池交给常茂。
    然而常茂却跑到山上,去抢一个北元据点,将攻城的功劳拱手送人。
    事后他还自以为劳苦功高,处处炫耀闹了许多笑话。
    最终蓝玉不得不将他送回应天。
    活生生的例子,让蓝玉不得不相信陈景恪的判断,常茂确实扶不起来。
    关键是不能扶。
    没功劳的时候都尚且如此傲慢,要是立点功还不知道要怎么着呢。
    以朱元璋对他的评价,真烦了事儿大概率也落不了好。
    他自己死也就罢了,要是影响到太孙的声誉,那才是罪该万死。
    想到这里,蓝玉彻底认同了陈景恪的话,说道:
    “还是陈伴读考虑的周到,就让他当一世的闲散国公吧。”
    这是朱雄英说道:“开平王乃国之功臣,又是我的外祖父,不能让他们家就这么没落了。”
    “永昌侯可以从常家小一辈里,选一个可堪造就之人,带在身边加以培养。”
    “等学有所成,也可振兴常家门楣。”
    蓝玉颔首道:“太孙所言甚是……常茂无子,其弟常升之子常继祖就是常家嫡长子。”
    “按照礼法,当有他来继承常家爵位……”
    “现在他年龄还小,再过两年我就将他带在身边,亲自调教。”
    朱雄英说道:“继祖在大本堂读书,性情虽有些顽劣,但还算是可以造就。”
    “不过他确实不是读书的料,不妨现在就给他安排一位老师,让他学习兵法武艺。”
    蓝玉说道:“也好,这几天我就给他找一个老师,让他学习兵法。”
    此事就此解决,陈景恪心中也松了口气。
    最开始出征将领名单上,是有常茂的名字的。
    带着他过去,就是为了镀金。
    陈景恪不反对镀金,但辽东之战太关键了,容不得半点差池。
    这种重要的战争,实在不适合镀金。
    如果常茂是那种能力不足,但性格没有重大缺陷的人,也不是不能带着。
    可他就不是个消停的人。
    本事没多大,性情非常傲慢,总想整点大活证明自己。
    说白了,就是又菜又爱玩。
    这种人让他去辽东,那简直就是拿三十万健儿的性命开玩笑。
    所以,陈景恪就劝阻朱元璋,不要让他随军。
    至于会不会因此得罪常茂,他根本就不在意。
    从朱元璋到朱标,再到朱雄英,对常茂都非常不待见。
    如果他不是常遇春的儿子,早死一百次了。
    只不过正因为他是常遇春的儿子,朱标和朱雄英都不好说什么,否则就会落下一个刻薄之名。
    陈景恪主动将这个锅背在自己身上,老朱自然是很高兴,顺水推舟就同意了。
    只是,他可以不在乎常茂,却不能不考虑蓝玉的感受。
    现在能取得蓝玉的认同和谅解,就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时间很快就进入了正月,过完上元节,北伐大军正式开拔。
    -----------------
    而就在天下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辽东的时候,一直五万人的大军公然出现在广西边境。
    而且还是有晋王朱棡亲自坐镇。
    对外的理由是,防止有部落趁大明北伐辽东时期,出兵作乱。
    但所有人都知道,大明防备的就是安南。
    此时安南属于陈朝统治时期,陈朝国主也没有多想。
    大明出兵三十万北伐,不太可能还有余力对他们动手。
    况且去年大明问他们购买了大批粮食,显然国内粮草也不支持两线作战。
    因此,他非但没有担心,反而认为这是自己扩张的好机会。
    趁着明朝无力南顾,将占城、牛吼、哀牢等势力全部征服。
    殊不知,就在他厉兵秣马的时候,大明已经对他们露出了獠牙。
    朱棡是个有经验的猎人,并没有急于出兵。
    而是在等安南陈朝对其他势力动手。
    那些势力必然会向宗主国大明求助,到时他顺势出兵。
    既能占据大义名分,又可以获得占城等国的支持。
    有了当地土著的支持,大明的军事行动就会更加顺利。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计划,能否顺利谁也不知道。
    -----------------
    送走北伐大军,陈景恪本以为自己能闲下来,哪知道反而更加忙碌。
    开海的事情要做准备,税务改革也进入倒计时,废除匠籍设立博物院……
    每一件事情,都需要他参与进来。
    尤其是税务改革,这件事情牵扯国本,容不得半点闪失。
    他每天都要抽出大量时间,和朱标等人一起讨论新税法的条款,尽量减少漏洞。
    别忘了他还有个医生的身份,时不时的还要帮人看病。
    这天,他照例去给马皇后检查身体。
    来到坤宁宫,恰好听到马皇后在给徐妙锦上课:
    “秦宣太后,是历史上第一位太后……后来他的兄弟全部被杀……”
    “这就是外戚干政的后果……”
    “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外戚干政往往不得善终……”
    “若真为了娘家人好,就更要限制他们的权力,防止他们干政……”
    徐妙锦年龄还小,对很多事情尚且缺乏分辨能力,只能被动的接受灌输。
    不过她也有自己的疑惑:
    “娘娘,为何宣太后是第一位太后呢?以前的太后都哪里去了呢?”
    马皇后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三代两千多年历史,出了那么多王。
    为何就没有出太后呢?这明显不正常啊。
    陈景恪看出了她的尴尬,适时出声道:
    “准确的说,宣太后并不是第一个太后,而是第一个执政的太后。”
    徐妙锦好奇的问道:“为什么她是第一个执政的太后呢?”
    马皇后也饶有兴趣的看了过来,这个问题确实很刁钻。
    她想听听陈景恪的回答,或许对大明就有帮助呢。
    第231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
    对马皇后的行为,陈景恪很是不以为然。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