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46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朱元璋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看向群臣,说道:
    “诸卿以为太孙之法如何?”
    群臣齐声道:“太孙英明,臣等无异议。”
    朱元璋嘴角浮起笑容:“好,那就以照太孙之法处置,兵部核实军功,尽快将封赏确定送往南洋。”
    接着他面色一肃,说道:“晓令全军,再有未经允许而轻启战端者,严惩不怠。”
    文臣心中一阵轻松:“陛下圣明。”
    武将则心中一紧:“谨遵圣谕。”
    大基调敲定,剩下的事情自然由专门的衙门,按照章程去处置,无需再讨论。
    接下来朱元璋说道:“吕宋国已经被灭,该如何处置此地,诸卿可有什么想法?”
    想法?
    以前或许大家还会天真的以为,皇帝有意重建吕宋国?
    但有了高丽的例子在,所有人都知道,皇帝看上这块地了。
    至于怎么使用这块地,那还用说吗?
    封一个王过去不就完了吗。
    按理来说,文官集团应该很反对这件事情。
    灭藩属国,占领其地,实在不符合礼法。
    关键南洋那地儿乃贫瘠之地,要之何用?
    可现在他们想法变了。
    改变想法的原因很简单,封王。
    之前谁最反对大明分封藩王?
    文官。
    原因这里就不赘述了。
    只是朱元璋太强势,群臣反对无效,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
    既然没有办法阻止封藩王,那何不顺水推舟,将藩王封在大明之外呢?
    还有那几大塞王,将来也统统在海外弄块地儿给他们封出去。
    至于海外之地环境恶劣……那也是藩王活该受罪,和我们没关系。
    只要大明内部不封藩就行。
    这么一考虑,嗨,你别说,事情完美解决了。
    对,就这么办。
    第246章 什么吕宋,叫楚国
    新任礼部尚书言中虚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可效法朝鲜王国旧例,册封一位亲王于此。”
    “亲王藩国自然亲近大明,可以就近维护大明威严。”
    “还可以更好的教化当地蛮夷,使其明大义懂礼仪。”
    这其实就是大家心中所想,可从礼部尚书嘴里说出来,属实有点违和。
    你不应该维护宗藩关系吗?怎么支持朝廷吞并藩属国了?
    朱元璋也大为意外,看来这言中虚虽然是儒生,但也没想象中的迂腐吗。
    不过他也没有直接表露出心中所想,而是问群臣道:
    “诸卿以为此法如何?”
    很多大臣附和道:“臣等附议。”
    武将见文官这么积极,也不甘人后,纷纷站出来支持。
    于是此事就此通过。
    少数反应比较迟钝的,虽然觉得这么做不好。
    可见大家都同意了,也没敢站出来反对。
    接下来就是讨论将哪个亲王封过去。
    一开始还很正常,上一次封的是皇八子,皇九子早夭,这一次应该封皇十子鲁王。
    群臣就开始吹捧鲁王,谦恭下士,博学多识,琴棋书画无不精通。
    这倒也不是尬吹,至少目前为止,鲁王的表现完全对得起这么赞美。
    朱元璋也非常欣赏这个儿子,听到众人如此夸赞心中非常开心。
    将鲁王朱檀封过去,其实也是他的想法。
    本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哪知道偏有人唱反调。
    国子祭酒龚敩站出来说道:“陛下,鲁王虽然聪慧博学,然太过年轻缺少理政经验。”
    “且吕宋乃蛮荒之地,其国虽灭,其民却多躲入山林。”
    “新建的藩国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些叛民,恐少不了征伐之事。”
    “鲁王擅文而不通武,能治民却不善征战。”
    “将其封往吕宋,对大明对他自己皆非善事。”
    “臣以为,当册封一位能理政,又能征善战的亲王过去。”
    朱元璋本来还很不喜,但听他分析过后,也不得不承认确实是这个道理。
    倒也不是说鲁王一点军事都不懂,只是相对而言没有文采那么突出。
    最关键的还是他太年轻,没有亲自统兵上过战场。
    是真通军事,还是纸上谈兵,没有经过验证。
    吕宋是大明经略南洋的起点,这第一步必须走好,否则后续会有很多麻烦。
    分封一位能力出众的亲王过去,更加稳妥一点。
    想到这里,朱元璋脸色和善起来:“龚祭酒言之有理,然年长的皇子皆已分封,如之奈何啊。”
    龚敩胸有成竹的道:“这有何难,将一位年长的亲王,改封过去就可以了。”
    “我相信,不论哪位亲王被改封到吕宋,都会很开心的。”
    那可不是很开心吗。
    大明内部的藩王,要被文臣武将盯着,要被朝廷忌惮,甚至还要被后来的皇帝嫉恨。
    分出去多好,天高皇帝远,自己就是老大。
    而且那可是真正的封王建制,拥有完整的君王权力。
    谁不想去啊。
    话说到这里,聪明的臣子已经猜到他的意思了。
    对啊,先趁这个机会,将年长的已经封藩的亲王弄出去。
    后面的亲王到时候再说,大不了多弄点地。
    听说海外岛屿很多,找几个能住人的封一下不就完事儿了吗。
    想到这里,礼部尚书言中虚立即说道:
    “龚祭酒真乃老成持重之言,臣以为可行。”
    “年长亲王,论能力和才学首推晋王,臣以为可以将他的封地改在吕宋。”
    不少大臣也纷纷站出来支持。
    晋王好啊,文武双全,肯定能稳定吕宋,能在南洋维护大明的威严。
    吕宋新王,非晋王莫属啊。
    不只是文臣,很多武将一样支持。
    至于原因,那自然是塞王权力太大,威胁的不只是文官,而是整个朝廷。
    赶紧弄出去对谁都好。
    朱元璋这会儿也反应过来了。
    咱就说你们咋一反常态,不讲什么仁义道德,反而支持吞并吕宋。
    原来是在这里等着咱呢。
    好好好,你们真是好样的。
    但事实上他并没有生气。
    将诸王分封在国外,是早就决定好的事情。
    人就是这样,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绪和认知里,无法自拔。
    以前他就是如此,无视封藩的风险一意孤行。
    谁劝他就生气,为此还杀了不少人。
    现在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他反而开始反思。
    自己以前确实太任性了,给子孙留下那么大的祸患。
    而且他也能看得出,这些人确实是出于一片公心,是为大明好。
    自然不会生气。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