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60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这个责任是谁赋予的?
    现在官面上的说法是天赋皇权,大家都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是天给的任务。
    可朱标自己是不信这一套的,那么没有‘天’,这个责任是谁给的?
    他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陈景恪曾经讲过的大禹治水故事。
    “契约论,百姓给国家缴纳赋税,换取朝廷的保护。”
    朱雄英连连摇头,接话道:“不对,至少不全对。”
    “契约论虽然比天赋皇权先进,但也是一种片面的说法。”
    “比如,没有人希望死亡,百姓不会赋予国家杀死自己的权力。”
    “可国家确实存在着死刑,这不符合人性的基本逻辑。”
    “不过您能有这一番认识,已经很不错了。”
    朱标是最见不得这小子嘚瑟的,放在平日里肯定会训斥一顿。
    今天却没有生气,反而谦虚的求教道:
    “你可有更好的解释?”
    朱雄英干脆的道:“没有,但我知道,不论是谁赋予了国家这样的责任,我们都要将其做好,否则就是改朝换代。”
    朱标点点头,又将目光看向陈景恪,希望他能给出解答。
    陈景恪依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
    “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盛世盛世,什么叫盛世,标准是什么。”
    朱元璋理所应当的道:“外无强敌,百姓安居乐业,吏治清明,可为盛世。”
    朱标的回答言简意赅:“国泰民安。”
    朱雄英的回答就霸气多了:“万国来朝,物产充足,百姓富足,可为盛世。”
    陈景恪回道:“殿下的回答言简意赅,国泰民安可为盛世。”
    “那么问题来了,国泰和民安,谁在先谁在后?”
    不等他们回答,他就先自顾自的说道:“在朝廷来看,自然是国泰在前,民安只是实现国泰的途径。”
    “大家嘴上喊着国泰民安,实际上真正的目的就只有国泰。”
    “只是因为民安了国才能泰,所以才会去追求民安,才会将民安提高到很高的地位。”
    “那么,如果民不安也能实现国泰,又有几个朝廷还会在乎民安?”
    朱元璋面色阴沉,一句话都不说。
    朱标嘴巴张了张,想要反驳,却说不出一个字。
    朱雄英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过了好一会儿,朱元璋才说道:“百姓更看重民安,只有国泰才能民安,所以他们才祈求国泰。”
    “如果没有国他们也能安,也就无所谓忠诚,是不是如此?”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每逢乱世,百姓都会自发的往安全的地方迁徙。”
    “即便这个地方是异族建立的国家,对他们来说也无所谓。”
    “甚至他们会用自己的力量,来武装那个国家,用来攻打中原王朝。”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陛下方才所说的。”
    “所以我才会一直强调‘华夏’这个概念,就是要告诉世人,我们是华夏后裔。”
    “当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概念,就会生出族群认同感。”
    “以后再遇到异族入侵,他们才会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族群。”
    朱元璋露出深思之色,以前他以为陈景恪强调华夏概念,是为了大明的正统性。
    现在看来,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果然,这个人从来都是走一步看十步。
    当你以为看透他的计划,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
    朱标想的则是另外一层东西:“所以,朝廷和百姓的追求是有所不同的,是吗?”
    陈景恪颔首道:“准确的说,是帝王将相的追求和普通百姓不同。”
    “百姓对盛世的要求只有吃饱穿暖,而帝王将相心目中的盛世,从来就是个人的文治武功。”
    这话有点赤裸裸的打脸了。
    不过在场的祖孙三人都没有生气,反而认真的倾听。
    “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民安。”
    “比如汉武帝,他打匈奴是因为受不了这个屈辱,还是为了保护百姓?”
    “当然,也有可能是两则兼有。”
    “但以汉武帝的操作来看,定然是前者居多。”
    祖孙三人皆点头不已,看看史书上对汉武帝晚期的描写就知道了。
    完全是一副国家破败民不聊生的亡国之相。
    打匈奴没错,帝王将相获得了文治武功,百姓得到了安宁,算是多赢的局面。
    但后期的骄奢淫逸、穷兵黩武,就有大问题了。
    “能在追求文治武功的同时兼顾民安的,就是大家赞颂的明君了,比如唐太宗。”
    “他平均五年发动一次大型战役,就是为了让将士们得到休息,让民间有足够的时间恢复生产。”
    “他这么做真的是出于爱民之心吗?我不知道。”
    “但从他那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什么端倪?
    从乱世走出来的他,知道百姓过不好会造反。
    所以才会与民修养生息。
    “可他是怎么想的不重要,正所谓论迹不论心,我们只需要看他是怎么做的。”
    “他确实做到了兼顾国泰和民安,所以才会被世人赞颂。”
    “所以,在我看来,盛世就是国泰和民安达成平衡。”
    祖孙三人不禁点头,君王实现文治武功的追求,百姓获得安宁,确实可以称之为盛世了。
    陈景恪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我一直在想办法打压儒家,但并不是因为我反对它。”
    “恰恰相反,我很支持儒家成为显学。”
    “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提出了大同世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而这,也是我毕生的追求。”
    第254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
    “而这,也是我毕生的追求。”
    陈景恪的声音并不大,但听在朱元璋三人耳朵里,却是如此的振聋发聩。
    朱元璋一时间竟有些失神。
    朱标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一段对话。
    当初他询问陈景恪的理想。
    陈景恪是这么回答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时他并不相信。
    只以为陈景恪年轻,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追求,就将圣人言拿来当自己的追求。
    这种事情是很常见的,他自己也经历过这个阶段。
    现在才知道,那并不是模仿,而是真的。
    再回想认识至今陈景恪的所作所为,不贪财、不恋权、不好色、不图名。
    所提的政策无不利国利民,从未为自己谋取一分私利。
    想到这里,他情不自禁的叹道:“景恪真君子也。”
    朱元璋也微微颔首:“咱大明也要出圣人了。”
    陈景恪却苦涩一笑,道:“这都是盖棺定论的评价,我不敢保证能否做到始终如一。”
    朱标称赞道:“至少现在你做到了,已经远超其他人。”
    陈景恪没有再纠结这个问题,而是正色道:
    “方才我们说了朝廷应当肩负的责任,却还未说它为何要肩负这个责任,又是谁给予的它这份责任。”
    朱元璋不再说话,只是倾听。
    他想知道,在天赋皇权和契约论之外,陈景恪还能提出什么更先进的理论。
    朱雄英则已经默默地提起笔。
    朱标颔首问道:“方才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却没有头绪,不知景恪有何见解?”
    陈景恪说道:“想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先要了解什么是国家,国家又是如何形成的。”
    朱标提出疑问:“之前你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不是说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国家吗?”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