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1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陈景恪丝毫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完全是倾囊相授。
    这种学识,这种胸襟,让他们为之心折。
    其实陈景恪也同样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对眼前这群人非常佩服。
    上辈子他就是个医生,很多东西都是网上冲浪看到的,了解并不深。
    这一世从政之后,他就一直在思索,去理解前世看到的各种信息。
    可时间太短,能力有限,能被解读的信息并不多。
    他把自认为有用的信息挑出来,说给大家听,然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去解读并应用。
    对他自己来说,这也同样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在大家的帮助下,他消化了许多前世的知识。
    并对治国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想。
    一套借鉴了前世的见识,又能适应当前时代,且具有前瞻性的施政体系。
    这套体系眼下还只停留在纸面上,是否可行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可不管怎么说,对陈景恪自己来说,已经完成了一次蜕变。
    以前他提出的改革方案,基本都是借鉴了前世现成的方案。
    实际上,他对未来该如何走,心中也没有底。
    除了要坚定走工业化,别的其实他也很迷茫。
    强行套前世的路,走资本主义?走兔子的道路?
    他不知道。
    现在他知道了。
    大明注定要走一条与前世不同的路。
    什么主义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带领华夏文明攀向更高峰。
    -----------------
    朱标拿到这份计划后叹为观止,然后呈送给了朱元璋。
    老朱只是瞅了一眼,就嫌弃的扔了回来:
    “看你爹的笑话是不?”
    朱标心下莞尔,说道:“我哪敢啊,就是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也要和您商量一下。”
    朱元璋严肃的道:“过了年你就是皇帝了,以后这种东西就不要再拿给咱看了。”
    “你是个有主见的人,不能被咱的意见干扰了想法,况且这东西咱也看不懂。”
    朱标认真的道:“景恪以前和我说过,让我当您的魏征。”
    “现在不过是情况反过来了,您帮我查漏补缺。”
    “当然,以前您是皇帝,咱们有分歧了,以您的意见为主。”
    “以后我当了皇帝,咱们有分歧了就得听我的。”
    朱元璋心下很是欣慰,儿子还是很尊敬他这个当爹的。
    “哈哈……你这臭小子,就见不得咱歇着。”
    “行行行,就依你说的办,以后咱当你的魏征。”
    朱标这才放下心来,不过还是解释道:
    “不是我不想让您歇着,实在是这份计划牵扯的面太多。”
    “以现在大明的行政管理体系,不足以推行这个计划。”
    “所以,接下来几年我们必须对这套体系做出改革,重建一套全新的,能够适应新要求的管理系统。”
    “但这个新系统是什么样子的,谁都不知道,我们只能一点点摸索。”
    “这期间会出现一些混乱,有您在既能震慑宵小,又可以帮我查漏补缺。”
    “我们父子携手,重新建立一套管理体系,为后世打下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表情也凝重了许多,说道:“陈景恪呢,他没有什么建议?”
    朱标叹道:“他有想法,但心有顾虑不敢说。”
    朱元璋气道:“混账东西,现在都是什么时候了,还藏着掖着的。”
    “将他叫过来,咱好好骂他一顿。”
    朱标苦笑道:“其实此事也不怪他,该如何改大家心里都清楚。”
    “他只是遵守约定,不和您对着来。”
    朱元璋表情一僵,过了一会儿长叹一声道:
    “罢了罢了,分吧。”
    “这么多计划靠咱们爷俩……爷仨累死也忙不过来。”
    “不过有个前提,不能再出现丞相。”
    朱标心中一喜,说道:“您放心,我知道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不会走前人的老路。”
    “但这份工作计划,又要求朝廷必须有能力调动全国资源……”
    “用景恪的话来说,就是举国体制。”
    “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朝廷。”
    “正如您所顾虑的那样,我们也不能将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我的想法是加强内阁,将丞相的权力分给内阁学士,由内阁统领六部等衙门。”
    “内阁学士七人,相互协作共同处理政务。”
    “又相互制约,防止某个人权力过大。”
    “君主掌握决策权,依然是国家的最高决策者。”
    “而且,军队不归内阁管,五军都督府只效忠于皇帝。”
    “决策权和军权在手,也不怕内阁出什么乱子。”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你心里有数就好。”
    然后他又疑惑的道:“你不是准备给内阁票拟之权吗?还不够吗?”
    朱标正色道:“不够,拥有票拟权的内阁,实际上依然只是君主的幕僚机构。”
    “执行,监督执行,跟进计划的进展……这些事情依然落在了君主一个人身上。”
    “按照以前的方法治理国家,君主是能忙的过来的,甚至还有时间偷偷懒。”
    “可现在不行了,君主就算三头六臂都处理不过来。”
    “这份计划十四万字,但依然只是框架。”
    “因为数据的缺失,因为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因为朝廷对地方管控能力不强……”
    “很多需要做的事情,都没有添加进来。”
    “如果将所有的计划都罗列出来,这份计划可能需要五十万字。”
    “如此繁多的事务,君主就算三头六臂都忙不过来。”
    “况且君主还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要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
    “这就要求他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去思考。”
    “如果将所有的重担都压在自己身上,每天政务都处理不完,哪还有时间去思考这些?”
    “所以,以后君主要做的是指明方向,对事情做出最终决策,具体的执行要交给下面的人。”
    “如此才能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应对未知的变化,思考国家的走向。”
    朱元璋表情变幻不停,过了许久才叹道:
    “如果说这番话是别人说的,哪怕是陈景恪给咱说,咱都会认为他居心叵测。”
    “如果是咱当皇帝,任由你们说破天,咱也不会同意的。”
    “但……还记得咱方才说的话吗,以后你才是皇帝,国家大事你说了算。”
    “咱可以不相信任何人,唯独不能不相信你。”
    “去吧,按照你想的去做,咱永远支持你。”
    目送满怀感动离开的儿子,朱元璋的表情非常的复杂。
    虽然不是重立丞相,可扩大内阁的权力,依然是他不愿意见到的。
    胡惟庸给他留下的阴影实在太深了。
    只有将一切权力抓在自己手里,他才能放心。
    好不容易顶着压力废除了丞相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权独揽。
    没想到转眼儿子就有了别的想法。
    这更让他感到无力。
    以前他想着,自己确立一套制度,子子孙孙执行。
    谁知,最器重的儿子,起手就要与他背道而驰。
    自己还活着都尚且如此,等自己不在了,后世子孙又岂会真的遵守那些死规矩。
    此时他终于体会到了历代开国之君的无奈。
    他想要反对,可面对雄心勃勃,想要开创一个全新时代的儿子,他实在张不开那个口。
    如果朱标能力一般……不,哪怕他的能力仅仅是优秀。
    朱元璋都会采取强硬措施,强行让一切回到熟悉的轨道。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