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26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两个词来形容:野蛮,富有。
    朱雄英叹道:“如此膏腴之地,竟然落入此等蛮夷之手,甚为可惜。”
    赵秩只以为他就是单纯的感慨,了解他的人都却听出了画外音,看上这块地了。
    陈景恪脑海里回忆印度次大陆的地图,问道:
    “据我所知,在天竺的南方有一座岛屿名为锡兰,你们上去看过了吗?”
    赵秩回道:“去了,我们首先去的就是这座岛屿,环境也非常好。”
    “岛屿中间是山脉,四周是平原,气候炎热雨水充足,同样适宜农耕……”
    “人口不多,主要分为两个国家,僧伽罗和泰米尔,两国征战不断。”
    “据打探到的情报显示,两国之间的仇恨持续了有千年之久……”
    赵秩只是好奇,他是怎么知道这座小岛的。
    朱元璋、朱标和朱雄英却已经明白,他准备拿这座岛做文章。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日本那边的对马岛和佐渡岛,是经营日本的跳板。
    南洋的淡马锡岛,则是经营南洋的核心。
    同样的办法,自然也适用于天竺。
    直接进攻天竺很难,但拿下一座岛屿要简单的多。
    然后再以锡兰岛为基地,经略整个天竺。
    不过这些都属于国家战略了,自然不能轻易对别人说,至少赵秩还没资格知道。
    接下来,赵秩又介绍了后续的进程。
    在天竺呆了数月,做好准备之后他们继续西行。
    一路走走停停,最远到达了佐法儿和忽鲁谟斯。
    陈景恪根据地图推测,佐法儿应该在前世也门和阿曼的交界处。
    忽鲁谟斯是扼守霍尔木兹海峡的要地,属于伊朗的地盘。
    前世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才走到这里。
    倒不是郑和能力不足什么的,他下西洋时期,对国外的了解其实并不多。
    能走到哪,全靠他们一路上收集情报临时决定,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探索上。
    速度自然快不起来。
    赵秩他们这次下西洋,因为陈景恪的原因,准备的更加充分。
    从航海技术到人员配置,从物资携带到航海图……都比郑和齐全。
    能走那么远,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第一次出海竟然就走到了这里,陈景恪还是非常敬佩的。
    他只是动动嘴皮子,赵秩他们是拿着命去做的啊。
    赵秩又重点介绍了中亚的情况。
    而讲中亚,就离不开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伊教。
    那一块区域多荒漠高山,生活条件艰苦,很早以前被雅利安人统治。
    雅利安是波斯人的自称。
    后来穆罕默德建立了伊教,统一了阿拉伯半岛,覆灭了雅利安人建立的萨珊王朝……
    后来他们建立的大食帝国,横扫了整片区域,无数国家和势力被从根本上抹除。
    有一个叫埃及的古老国家,文化书籍全部被摧毁,还被强迫废除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全面改信伊教。
    听到这里,朱元璋和朱标眉头紧皱。
    伊教他们自然知道,现在西域多信奉此教。
    只是习惯了佛道温和氛围的他们,怎么都想不到,一个宗教竟然能霸道至此。
    毁灭文化、语言、文字,这就是从根本上毁灭一个文明的过去啊。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如此对待华夏文明。
    我们创造的所有辉煌,祖先的所有事迹,全部被抹除。
    不论曾经多么伟大的君王,多么繁荣的时代,全部都被遗忘……
    包括我们自己存在的痕迹,都会被抹去。
    只是想一想,都会觉得无法接受。
    陈景恪一直在观察他们的表情,见此暗暗开心不已。
    对于雄心勃勃的君王来说,很多时候危险远比利益更能驱使他们去做事。
    朱元璋就更是如此了。
    当他感受到威胁的时候,会变得歇斯底里,去做很多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这种性格利用好了,能让很多事情变得简单。
    比如,让朱棡改变战略目标,比如投入更多资源去攻略西域。
    赵秩并不知道,就这么一会儿的功夫,几人的心思就产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他继续讲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
    曾经强横的大食帝国,经历了数次分裂,最终被蒙古帝国所灭。
    现在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新兴的帖木儿汗国统治了广阔的区域。
    在略微西边的方向,有一个奥斯曼帝国,也非常的强大。
    不过实力要比帖木儿汗国稍逊一筹。
    不论帖木儿汗国还是奥斯曼帝国,都信奉伊教。
    更准确说,在广阔的西域,基本所有人都信奉伊教。
    不信奉的都被当做异教徒杀死了。
    这些信息都是比较确切的,赵秩说的很详细。
    还有一些信息是道听途说来的,比如关于极西诸国的情报,就比较模糊。
    什么极西有个强大的国家叫罗马帝国,当地人都信奉基教。
    基教的教主为了信仰,曾经号召极西诸国发动东征,与伊教国家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
    朱元璋等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解外界的信息。
    之前因为陈景恪的原因,老朱还特意派人去打探过西方的情报。
    但受限于信息传递速度太慢,以及消息来源过于不稳定,导致收集到的信息零零散散。
    他们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是很模糊,很碎片化的。
    包括陈景恪也是一样。
    他对前世的世界格局倒是有一点了解,对世界古代史就所知不多了。
    也是听了赵秩的讲述,再加上前世道听途说的琐碎信息,才有了一个笼统的了解。
    即便如此,也足够用了。
    至少中亚、西亚以及欧洲一团乱麻,对大明来说,这是最乐于见到的局面。
    等赵秩将沿途的大致情况介绍了一遍,朱元璋勉励几句就让他离开了。
    在离开前还给他下了一道旨意:“将沿途所见所闻编撰成书。”
    赵秩自然是欣然领命,就算朱元璋不下这个命令,他也会这么做的。
    著书立传对文人的吸引力可是太大了。
    玄奘去天竺取经,回来编写了《大唐西域记》,到现在还广为流传。
    他赵秩走的地方更远,见过的东西更多,编写的游记也不会差。
    等他离开,朱元璋感慨的道:“外面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广阔,还要精彩啊。”
    朱标颔首道:“是啊,不过也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危险和残酷。”
    “现在我总算理解,景恪为何有如此严重的危机感了。”
    朱雄英雄心勃勃的道:“所以,我们不能等着别人打上门,而是主动走出去。”
    “就算真的要打,也要让战火在敌人的土地上燃烧。”
    朱元璋和朱标都不禁颔首。
    但朱标却提出了另一个难题:“世界太过广阔,就算比较近的天竺,一来一回也要大半年。”
    “我们要如何在当地维持统治?”
    朱元璋笑道:“分封啊!将你的兄弟子孙分封过去,借助他们和外面的人征战。”
    “大明只需要在背后给予他们支持就可以了。”
    朱标一拍脑门,说道:“您看我,都糊涂了……只是,这么做有些对不起他们啊。”
    朱元璋说道:“你能这么想咱很欣慰,看他们个人意愿吧。”
    “愿意去外面打拼的,就让他们去。”
    “不愿意吃苦受罪的,就在安全的地方随便找块地给他们,也算对得起他们了。”
    朱标说道:“也好,大明周边还有不少土地,足够分给大家了。”
    这时,朱元璋看向陈景恪,道:“你小子半天不说话了,可是有什么想法?”
    陈景恪表情凝重的道:“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陛下和殿下似乎都忽略了。”
    朱元璋面色也变得严肃起来,说道:“什么问题?”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