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3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就喜欢看你们这些殖人很生气,又拿我们没有办法的样子。
    -----------------
    我在书里一直强调,华夏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最大特点,是厚重、多元和包容。
    我们最擅长的,是将别人优秀的东西拿过来,变成我们自己的。
    然后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的灿烂,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厚重。
    这一点,是其他任何文明都无法做到的。
    学习从来不是可耻的事情,喜欢学习擅长学习,更是最优秀的品质。
    同样,敢于学习别人,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能力。
    西方敢承认别人的优点,敢去学习别人的优点吗?
    不敢。
    文明底蕴太浅薄了,学习别人的优点会被反噬,会自我毁灭。
    西方畏惧华夏文明,就是因为我们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包容性。
    我们有能力彻底将他们同化。
    而他们只能干看着,毫无办法。
    固步自封,不愿意承认别人的优点,不善于学习的文明,必将走向极端。
    看看中世纪的基和伊。
    而现在,他们又重新走上了当年的老路。
    他们创造出来,用以奴役世界的思想,现在都变成回旋镖扎在了他们自己身上。
    -----------------
    西方世界会不会崩溃,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
    他们好,我们就学习他们的优点。
    他们差,我们就将他们当做经验教训,加以规避。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能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学习所有文明的优点为己所用。
    这将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让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祝愿所有书友都能变得更强。
    -----------------
    以上。
    第294章 博望侯
    如果是以前,朱元璋肯定会问:
    你将华夏文明说的这么好,为啥面对那两个宗教时还要如临大敌呢?
    况且,思想该怎么武装?总不能在脑袋上带个铁盔吧?
    和陈景恪认识这么久,也断断续续听了许多课。
    不论是眼界还是思想,都开阔了许多。
    他很快就自己想清楚了其中的缘由。
    为何要如临大敌?
    因为大明确实还没有做好准备。
    七千余万人口,真正对华夏这个概念有清晰认识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
    大多数普通百姓,对国家对族群对文明,并没有什么认识。
    虽然这几年,朝廷有意识的普及‘华夏’这个概念。
    朱雄英还搞了个抚慰使制度,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可因为时间太短,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
    若是毫无防备就让那两个宗教传入国内,恐怕会引起不小的麻烦。
    况且就算真的全民普及了华夏概念,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无父无母吃里扒外的人。
    而且基教、伊教和佛教还不同。
    佛教是多神教,教义偏向于温和。
    佛教东传,只是佛学先贤的自发行为,仅仅只是为了传教,与政治无关。
    佛教和华夏文明的碰撞,并没有引起激烈的斗争。
    佛教主动吸收了华夏文明的精华,经过自我改良之后,把自己变成了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后来道教借鉴了佛教的制度体系,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体系。
    韩愈、柳宗元吸取了佛道两家的精华改良儒学,为儒家大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至此华夏文明彻底消化了佛教。
    然而,这种情况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再也找不到第二例。
    至于佛教是外来宗教……这完全不是问题。
    把天竺打下来,将佛祖释迦牟尼的老家纳入大明的统治范围,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但基教、伊教不一样,他们是一神教,且教义更加极端更加有侵略性。
    他们背后都有武装势力支持,传教是带着政治目的的。
    东进的目的不是与我们和平相处,而是想要在文化上灭绝我们。
    所以,对这两个宗教必须要提高警惕。
    至于如何武装思想,其实之前陈景恪也已经说过答案了。
    教化。
    让百姓了解自己文明的历史,增加文明认同感。
    当百姓都认同自己华夏人的身份,并为此感到自豪时,外来宗教再想洗脑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朱元璋将目光看向朱标和朱雄英,说道:
    “这就是你们父子两个的任务了,大胆的去做吧。”
    朱标自信的道:“您放心,我们不会让您失望的。”
    朱雄英更是直接道:“我早就让人将相关书籍编撰好,只是不想引起大家的反感没有拿出来。”
    “现在也顾不上这些了,等回去就命国子监将其列入必学科目。”
    朱标摇摇头说道:“将书给我吧,此事我来办更合适。”
    朱雄英还处在养势阶段,不宜表现的太过强势。
    大势已成的时候,表现的强势,别人会说你有主见。
    威望不足的时候表现的太强势,别人会觉得你不好相处,心里还会抵触。
    虽然朱雄英的地位不可撼动,可也没必要头铁瞎折腾。
    那纯属给自己制造困难,没有任何意义。
    朱标就属于大势已成的那种,朝野威望十足。
    他表现的强势群臣只会敬畏,不会有别的想法,也不敢有别的想法。
    朱雄英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当即就表示,会将教材给朱标送过去。
    这时陈景恪说道:“太孙编写的那套教材,可以稍微修改一下,再增添一些内容。”
    朱雄英问道:“哪里需要改?”
    陈景恪说道:“编写教材的时候,使节团还没有返回,咱们对外界的情况还不太了解。”
    “所以里面没有关于外界的信息。”
    “现在既然了解了外面的情况,又确定要走出去,就应该将一些情况告诉大家。”
    “这样大家心里就有了准备,等真的要面对外界信息的时候,不至于茫然无措。”
    “而且我们主动去宣传这件事情,就可以有选择的,将我们想要让他们知道的情况告诉他们。”
    “不想让他们知道的情况,就少提或者不提。”
    “比如,我们可以强调,不论是基教还是伊教,都不允许祭祀祖先。”
    “他们每到一处,就会毁灭其文化,强迫信仰他们的神,否则就会被杀掉。”
    “然后再找一些大儒抨击这种无父无母的行为。”
    “当这个认识深入人心的时候,大家先天就会对两种宗教产生厌恶感。”
    “等文明发生碰撞的时候,因为这种先入为主的厌恶感,任由他们说的天花乱坠都没用。”
    试想一下,当西方传教士吹的天花乱坠,描述他们的神多么伟大,信仰他们有多少好处的时候。
    华夏百姓冷不丁来一句:听说你们的神不让祭祀祖先,真的还是假的?
    那种场景想必是极有意思的。
    朱标思索道:“有道理,一味的隐瞒反而不是好事,是时候让他们了解一下外界信息了。”
    “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教化百姓,强化华夏文明的概念,就相当于是为我们穿上了盔甲。”
    “但只有盔甲还不行,再坚固的盔甲总有被攻破的一天。”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