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4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佛道两教被驯化的太久,已经失去了野性,想要驱动他们很难。
    而这个气运理论,就是悬顶之剑。
    逼迫着他们向统治者证明自己还有用。
    但过犹不及,这把剑是用来吓唬佛道两教的,可不能真把他们弄死了。
    必须要打消朱元璋和朱标的怀疑。
    在抛出这个理论之前,陈景恪就已经想好了答案。
    此时听到朱元璋的提问,他就说道:
    “陛下,秦朝之后的朝代短命,不能说和佛道没关系,但关系不大。”
    朱元璋不禁愣了一下,他确实有所怀疑,但内心里并不是很相信。
    没想到竟然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朱标也非常惊讶,什么情况?不是用来吓唬佛道两教的吗?
    朱雄英才是最不敢置信的,你不是最反对这种迷信之说的吗?今天怎么一反常态了?
    陈景恪解释道:“咱们先来说一下,为何夏商周国祚绵长,秦之后难有三百年王朝。”
    “三代时期阶级高度固化,这一点之前咱们说过,我就不多赘述了。”
    “但是,阶级固化只是次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分封。”
    “中央的权力被分给了一个个诸侯王,但这也意味着责任和矛盾也下移了。”
    “百姓不需要向天子效忠,只要效忠国君就可以了。”
    “同样的,天子也没有救济这些藩属国百姓的义务。”
    “没有相应的权利,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义务。”
    “比如甲国出了问题,那就是甲国自己的事情,和别的国家没有关系。”
    “甲国遭了灾百姓就算饿死,也不会去祸乱别的国家。”
    “他们敢去,别国的百姓也不会接纳他们,更大的可能是用刀枪将他们全部杀死。”
    “如果甲国没有办法度过劫难,只有灭亡一条路。”
    “事实上,虽然夏商周的国祚都很长,可下面的藩属国并非如此。”
    “周朝建立分封了八百诸侯国,到了春秋时期就只剩下几十个了,那七百多个全都亡于各种矛盾。”
    朱元璋和朱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好像还真是如此。
    大家只看到了夏商周国祚绵长,又有谁去关注那些诸侯国了?
    朱雄英则已经拿出笔,开始做笔记了。
    话题讲到这里,陈景恪决定扩散一下,多讲一些别的: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这些小诸侯国是怎么灭亡的。”
    “但原因不外乎这么几个,被周边国家武力兼并,天灾人祸无法化解自我崩溃等等。”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主动并入别的国家。”
    “比如甲国遭了灾,全国都要饿死了,国君只能去别国借粮。”
    “能借的来最好,借不来怎么办?”
    “只能举国加入不缺粮食的乙国,国君成为乙国的贵族。”
    “乙国既然接纳了甲国,那自然要出钱粮救济灾民。”
    “这种事情在战国末期其实也发生过一次。”
    朱元璋疑惑的道:“战国末期?是哪个国家,为何我从未听说过。”
    陈景恪说道:“您肯定听说过,就是赵国。”
    朱元璋惊讶的道:“赵国不是被王翦率军攻灭的吗?”
    陈景恪说道:“最终的结果确实如此,但过程却值得推敲。”
    “2466年(黄帝历)赵国遭遇地龙翻身(地震),从保定到大同之间,四百余里范围都遭了灾。”
    “被震出的地缝,最宽处达到了一百四十余步。”
    “灾情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467年赵国又遭遇了波及全国的大旱。”
    “再加上连年战乱,赵国已经山穷水尽。”
    “史书记载,岁大饥,人相食。”
    “走投无路的赵国百姓,对于自己的国家也已经没有了任何期望。”
    “他们只想有一个国家能接受他们,即便是生死大敌的秦国也无所谓。”
    “这种事情在之前发生过很多次,赵国百姓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
    “所以,赵国除了少数主战派,从上到下都不想再打了。”
    “李牧的死,表面看是郭开自毁长城,然而又何尝不是集体意志的结果。”
    “等李牧这个主战派一死,只过了一年赵国就没了。”
    “可惜的是,秦国当时雄心勃勃,意图覆灭六国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自然不愿意拿出宝贵的粮食,去救济赵国那数百万灾民。”
    说到这里,陈景恪已经不忍心再往下讲了。
    战乱年代,数百万灾民,将人类创造的所有词汇都拿出来,也不足以描写那种悲惨。
    平息了一下情绪,他才继续说道:“痛恨秦国的又何止是楚国人,赵国人对秦国的恨更加强烈。”
    “正是因为这种种,才有了陈胜吴广一声呐喊,天下云集响应。”
    “秦,死得其所。”
    朱元璋和朱标都感受到了他的悲痛,沉默了下来。
    朱雄英毕竟年轻,没有那么多感触,他更多的是质疑:
    “这东西史书上也没写啊,你是怎么知道的?”
    陈景恪挤出一丝笑容,说道:“一种猜测罢了,是不是真的如此已经无人知晓了。”
    “但不管真实原因是否如此,秦国灭亡赵国之后,都应该担负起救济灾民的责任。”
    “可他们并没有……那可是数百万人啊。”
    朱雄英不说话了。
    战国末期,征战数百年秦国也不富裕。
    救济了这数百万灾民,就没有粮食再对他国发动战争了。
    这是秦国上下都不愿意见到的局面,无视这些灾民,继续征伐别国才符合他们的利益。
    于是,三年后灭魏,再两年后灭楚,再一年后灭燕,再一年后灭齐。
    至此乱世终结,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在皑皑白骨之上建立了起来。
    如果始皇帝能休养生息……可惜没有如果。
    历史总是充满了遗憾。
    过了许久,朱元璋忽然说道:“最开始的时候,在你眼里咱是不是和始皇帝一样无情。”
    陈景恪没有说话,但这时候不说话就代表了一切。
    朱元璋也没指望他回答,自顾自说道:
    “你曾经和雄英说过,咱就是地主思想……”
    “咱知道你是和他说笑,但现在回头看看,咱确实是这般想的,也是这般做的。”
    陈景恪终于开口说道:“陛下能说出这番话,就已经是一位合格的天子了。”
    朱元璋咧嘴无声的笑了笑,道:“有时候咱就在想,你就是真正的应命贤臣。”
    “是老天派来教咱怎么当天子的。”
    陈景恪笑道:“那陛下、殿下和太孙就是真正的天命之主,否则也不会听我这个应命贤臣唠叨个没完。”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这话咱喜欢听。咱就是天命之君,你就是应命之臣。”
    “咱们君臣相谐,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
    朱雄英适时插话说道:“这个时代,就叫帝国时代。”
    方才的压抑气氛一扫而空,众人的心情都好转了起来。
    又闲聊了几句,朱元璋催促道:“继续说方才的话题,然后呢?”
    陈景恪重新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说两汉。”
    “两汉虽然有四百余年国祚,但实际上这就是两个朝代。”
    “西汉自王莽篡权就已经灭亡了,光武帝是自己白手起家,重新建立了一个国家。”
    “只不过他是刘氏后裔,建立的国家沿用了汉这个国号,所以大家才将其视为同一个朝代。”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汉朝的国祚其实也只有两百多年。”
    “和佛道气运什么的,并无什么关系。”
    两汉不是一个朝代,这个理论不是现代才有的,古代就已经是很普遍的一种观点。
    所以朱元璋、朱标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解释过这一点之后,陈景恪才继续说道:
    “现在我们将话题回到最初。”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