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49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这其实是一个很无奈的事情。
    凭什么农民付出更多的辛苦,却还只能勉强温饱?
    凭什么种地就不能发财?
    然而,在生产力没有达到一定高度之前,只能向现实妥协。
    现实就是,资本会向暴利行业流动。
    种地能产生暴利,资本必然会大量涌入。
    前世地球最大的私人地主是谁?
    答案是比尔盖茨。
    一个玩科技出身的大佬,最终将自己的钱投向了土地。
    他一个人就拥有几十万顷土地。
    国内虽然没有这种大地主,但土地流转这玩意儿大家都耳熟吧?
    有些是将自己的土地承包出去,有些是直接永久卖掉承包权。
    三五万一亩,大把的人非常乐意。
    他们只看到眼下种地不赚钱,出去打工一年赚的钱,比种地十年还多。
    反正我都要去打工,家里的地都撂荒了,还不如卖给人家。
    却根本就没考虑过,没地了以后怎么办?
    万一遇到经济危机,失去工作了怎么办?
    有地,至少能填饱肚子。
    没地,只能等着救济。
    有人会说了,还是种地利润太低,要是利润高了谁愿意卖。
    然而,多大的利润才是高呢?
    利润高了,面对大资本的入侵,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土地吗?
    有人会说,那是国家的事情,国家应该保护百姓的土地。
    然而历朝历代朝廷都明白这个道理,都在想办法解决土地兼并。
    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做到。
    现实就是现实。
    追求完美本身并没有错,但不要因为过于追求完美,就无视现实。
    所以,降低种地的利润,让大资本失去兴趣,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无农不稳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就是食物对人的重要性,没有粮食就没有一切。
    第二层含义是,土地能承载巨量的人口,能给无数百姓提供最后一条退路。
    有恒产者有恒心,百姓有所依靠,就不会成为流民不会造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前世就连灯塔国都有无数流民,我国为什么几乎没有?
    除了政策帮扶,土地的兜底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才是无农不稳的真正含义。
    能力有限的人就去种地,靠着土地能保证一家的温饱。
    能力强的人,就去外面闯荡,去别的行业创造价值。
    这才是最务实的做法。
    停顿了一会儿,等朱元璋三人想通其中的道理,陈景恪才继续说道:
    “仅仅降低收益还不够,方才陛下说了,土地的产出是最稳定的。”
    “利润再少,那也是有利润的。”
    “土地一旦买到手里,就终生持有,可以传给子子孙孙。”
    “仅凭‘稳定’这一个特点,就可以促使无数人,将钱财投入到土地中去。”
    “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增加他们持有土地的成本。”
    “比如阶梯性收税。”
    “五百亩是一个台阶,一户人家持有土地在五百亩以内的,正常缴纳田税。”
    “持有土地超过五百亩,超出的部分缴纳更高的田税。”
    “超过一千亩的,超出部分就要缴纳更高比例的税。”
    “一直加税,加到他们倒贴钱的地步,自然就没人会大量持有土地了。”
    朱雄英脑子反应快,立即说道:“家中子女多的,可以分户,把地放在子女名下啊。”
    “不是就能避开阶梯性收税,继续搞兼并了吗?”
    “砰。”朱元璋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激动的道:
    “好好好,这个阶梯性收税好,这就是推恩令啊。”
    朱雄英这才反应过来,在利益面前哪有什么父子兄弟。
    给子女分户,把地放在子女名下,那就是子女的。
    他活着的时候,或许子女还不敢做什么。
    等他不在了,这个家就会分崩离析,一个大地主变成很多个小地主。
    小地主对国家造成的危害,是无法和大地主相提并论。
    土地兼并的危害性,自然也就降低了。
    “景恪你的脑子果然好用,哈哈……”
    朱标也不禁连连点头,这个阶梯性征收田税,实在是神来之笔。
    既然无法阻止你兼并,那就强迫你分户。
    朱元璋起身来回踱步,可见他心中是多么的激动:
    “好好好,太好了。如此一来,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陈景恪却远没有那么乐观,浇冷水道:“陛下,一条完善的政策,需要堵疏兼有。”
    “阶梯性收税只是堵,有钱人手里的钱花不出去,他们就会挖空心思想歪点子。”
    “再好的政策都经不住他们天天这么琢磨。”
    “所以,必须要有相应的疏导办法,给他们的钱财找一个去处才行。”
    朱元璋有些不信的道:“阶梯性收税,他们还怎么钻空子?”
    陈景恪叹道:“朝廷总不能限制我租地吧?”
    “我不买地,租地,永久性的租。”
    “地还是挂在百姓名下,可实际所有权却归了我。”
    “有租地合约在,朝廷又能奈我何?”
    朱元璋抬起的脚步顿时就停住了,脸上兴奋的表情也开始退去,好半晌才说道:
    “你要是当坏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坏的那种。”
    朱雄英深以为然的道:“我早就说了,他一肚子坏水,现在您信了吧。”
    朱元璋没好气的道:“去,说正事呢,别瞎闹。”
    然后他重新坐下,道:“说吧,具体如何疏导?”
    陈景恪说道:“将有能力的人和多余的钱财,往更有价值的地方引导。”
    “要让他们看到,去从事别的行业比买地更赚钱,他们自然就不会再盯着那一点土地了。”
    “至于将他们往哪里引导……古人已经给出了答案。”
    “士农工商,基本将所有的职业全都涵盖了。”
    “可以将一部分优秀人才吸纳进入官僚系统,帮助朝廷治理国家。”
    “其余的就将他们引导向工商业。”
    “工商业的利润有多大,我不说陛下也应当明白。”
    “而且工商业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引导人才和资源流入,也能加快生产力的进步。”
    朱元璋皱眉道:“可是商人地位低下,且商业也不稳定……”
    说到这里,他脑海里灵光一闪,想到了之前的一些事情,眼睛顿时瞪的老大:
    “你小子之前改革税法,颁布新的商业法案,还蛊惑咱开海……是不是早就算到这一天了?”
    陈景恪‘嘿嘿’笑道:“良性循环,良性循环。”
    “之前的革新都只能算是打基础,以后的革新都是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的。”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说道:“这种好办法,应该早点给咱说。”
    “早点实施,现在都已经推行天下了。”
    陈景恪无奈的道:“我就是怕您太着急,欲速则不达啊。”
    “我知道您可以靠着自己的威望,强行推动这个政策。”
    “可当时商业环境不行,没人愿意去经商。”
    “如果强制推行,会带来巨大的阻力,甚至连勋贵都会对您有意见。”
    勋贵支持朱元璋是为了啥?图他好看吗?
    还不是为了那点权力和多捞点土地吗。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