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46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总之就是,洪武十六年十七年之后,百姓的日子就变好了。
    马娘娘听的欣慰不已,老朱也终于恢复常态,重新加入进来。
    众人一直聊到半晌午,那几个老汉各自起身离开,不一会儿一人提着两个罐子重新回来。
    “聊着聊着就到了用饭时间,老弟、弟妹你们别嫌弃,一起用一点如何?”
    远处的汤和见状就想过来,被朱元璋摆手给阻止了。
    “哈哈,谢谢几位老哥,那咱就不客气了。”
    这会儿民间依然是一日两餐,早上起来干半天活儿吃第一顿饭。
    有些人是再干半天吃第二顿饭,还有些人则是干完一天活,晚上回家之后才吃第二顿。
    因为吃完饭就睡觉,早上起来又饿了。
    百姓就会觉得浪费,往往都是对付两口就当是吃过了。
    所以仔细算起来,每日只吃一顿半饭。
    这就导致百姓普遍营养不良,大街上十个人有九个是麻秸秆。
    几人打开一个瓦罐,里面装的是水。
    怕两人不懂,一个老汉解释道:“这是开水……血吸虫会在水里产卵生长,我们这里现在都喝热水。”
    另一个老汉紧接着附和一句道:“这也是分了田的好处,以前没有柴,谁家都不舍得喝热水。”
    “现在有田了,稻谷的秸秆可以当柴烧,一年都烧不完。”
    老朱不禁想起了陈景恪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此言大善啊。
    为了防治血吸虫,要喝热水。分了田百姓才有柴火烧,才能喝得起热水。
    一环扣一环啊。
    大家匀出一个碗倒满水递给老朱:“老弟别嫌脏,凑合着用一用吧。”
    老朱大笑道:“哈哈,老哥这是把咱当那些享清福的大老爷了,咱也是泥腿子出身呢。”
    几个老汉笑而不语,你们两口子真当俺们老汉眼瞎是吧。
    老朱也知道自己的话没有说服力,也不在多言。
    接过碗大口喝了起来,没有一点嫌弃的样子。
    见此,几个老汉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哈哈,现在我信了,老弟你是真的吃过苦的。”
    “是啊,换成别的老爷,看到我们的碗眉头都快拧成疙瘩了。”
    说笑间,几个老汉动手打开了第二个罐子。
    朱元璋好奇的探头看去,却发现里面竟然是一个个的菜团子。
    说是菜团子也不合适,大概有十分之一左右的米,算是米菜混合的饭团子。
    这玩意儿他太熟悉了,穷的吃不起饭的时候,这就是最好的口粮。
    或者说,这就是以前老百姓的日常吃食,只是多加了一点米。
    可是……
    “几位老哥,刚才咱不是说日子有所好转吗?为何还要吃这些东西?”
    最初那个老汉笑道:“老汉就是贱命一条,吃不了好的,这些东西已经足够了。”
    花白头发老汉说道:“是啊,你看看这菜团子,可都是最肥的野菜,没有一点草根。”
    “我还咬牙掺了一把米……哎,浪费,太浪费了。”
    另一个秃头老汉说道:“都被白米饭养刁了,以前草根树皮都吃不上,现在这么好的饭还嫌弃。”
    几个老人见老朱不信,纷纷说起家里的情况。
    “我家这五年时间盖了三所房子,地基足足用了五十层砖。”
    “盖完这些房子,现在家里还余下一千多斤稻谷。”
    “那可是一千多斤上好的稻谷啊……以前哪敢想这样的好日子。”
    百姓的房子,日子稍微好一点的用土坯,最多地基用三五层青砖,防止水浸泡。
    日子差的直接用泥垒,日子再差的就只能露天睡了。
    能用得起青砖的,那都是大户人家。
    用五十层青砖打地基,足见他们家的日子确实不错。
    “我家男丁少,倒是没盖那么多房子,不过我两个闺女嫁人的时候,家里穷没给嫁妆。”
    “女人出嫁没嫁妆,在夫家就直不起腰杆子做人。”
    “我给每个闺女补了三千斤稻谷做嫁妆,现在夫家都拿她们当宝。”
    ……
    “我家置办了不少家具,又买了一头牛,现在家里也有余粮。”
    ……
    朱元璋总算听明白了,这些百姓普遍分到了六十、七十、八十亩不等的土地。
    别觉得多,古代采用轮耕制,且产量很低。
    一半田耕种,一半田休耕养肥,所以真正产粮的只有三四十亩地。
    昆山属于南方,水稻一年两熟。
    早稻产量高,亩产在一百八九到两百斤,晚稻产量低在一百斤左右。
    一亩地一年能收获三百斤不到,三四十亩地也就是一万斤左右。
    除去种子粮,再交过田税,能落下六七千斤的样子。
    这些粮食单纯用来吃,一家子撑死也吃不完。
    但换成钱去做别的事情,比如盖房子,就显得不够看了。
    游戏世界,造出一个农民丢在田地里,时间到就能产出粮食。
    然而现实世界不是如此,想要活下来需要的因素更多。
    总而言之,还是以前太穷了,家里什么都没有。
    现在有钱了就要从零开始置办,处处都要钱。
    这六七千斤粮食,又显得如此的微薄。
    五年时间才算是让家里有一点余粮,并不奇怪。
    这还是没人生病的情况,要是倒霉一点,家里有个三灾五难的,可能还是一无所有。
    江南底子比较厚尚且如此,其他较为贫穷底子薄弱的地方,情况只会更差。
    这也是为何陈景恪力主休养生息的原因。
    第355章 皇上就是败家子啊
    了解过真实情况,老朱也不在说什么,接过菜团子就吃了起来。
    酸涩带着一股咸味儿,没有一点油腥,口感寡淡难以下咽。
    可是老朱和马娘娘却面不改色,津津有味儿的全吃了下去。
    这让几个老汉更加的高兴,这两口子虽然现在富贵了,却不是忘本的人,不错不错。
    所以吃完饭,大家也没有散开,继续聊了起来。
    “老弟不好好在家享福,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老朱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借口:“家里开了布庄,苏州府的棉布丝绸那是有名的好,我来采购一些回去。”
    家乡被夸,老汉们非常高兴:“老弟是有眼光的,我们这里的丝绸棉布,都卖到海外去了。”
    “我的婆娘、儿媳妇,全都是织布能手,每年卖棉布赚的钱,都快赶上二十亩水田的产量了。”
    老朱眉头一挑,说道:“哦,卖布的收入能有这么多?”
    老汉信誓旦旦的说道:“有,怎么没有。”
    “村子里每天都有商贩过来采购,棉布还在织布机上,就被人订走了。”
    “要不是老汉手笨,恨不得自己一天十二个时辰坐在织布机上。”
    秃头老汉抱怨的说道:“就因为棉布能卖钱,现在我们这里好多人家都不种粮食了,改种棉花。”
    “这些人呐,就是见钱眼开,才过几天好日子就瞎折腾。”
    “都不种粮食了大家吃什么?遇到灾年,有钱都买不到粮食。”
    提起此事,一群老人都骂骂咧咧的。
    尤其是改种棉花的,大多都是军户安置村以及外族安置村落,更是让着群老人愤怒不已。
    “上好的地都给他们糟践了,要是给太上皇他老人家知道了,一个个把他们的头给摘了。”
    朱元璋和马娘娘只能无奈安抚。
    这本身就是朝廷的政策,他们还真不能说什么。
    当年军制改革,将军户打散安置在天下各地,江南安置的也不少。
    军队消息是较为灵通的,尤其是朱雄英搞的抚慰使计划和陈景恪的文明治军计划。
    在给军人上政治课的同时,难免会讲一些别的。
    所以军队在思想方面反而比较开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