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5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之后,众人按照他的吩咐,将多余物资出售。
    又采购了许多生活必需品,将所有的船只都装满。
    给老朱和朱标写了一封奏疏之后,正式踏上了前往小亚细亚的旅程。
    看着远去的船队,许柴佬说道:“我们也该回京请罪了。”
    看着船队消失在天际,岑信通叹道:“是啊,工作已经移交完,也是时候回去了。”
    说到这里,转头看向许柴佬:“你不去楚国吊唁一下父母吗?”
    许柴佬苦笑道:“我已经被族谱除名,哪还有脸回去吊唁。”
    岑信通正色道:“无论如何,血缘关系是断不了的。人都已经不在了,去看看吧。”
    许柴佬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亲情占据上风,说道:
    “也好,正好顺路去看看,不知道当年的旧相识是否还在。”
    岑信通摇摇头,说道:“据说楚王的手段非常狠辣……”
    楚王朱桢的手段确实非常狠辣,一举将国内的大族尽数查抄。
    还以勾结大族意图造反为由,将岛上的大型土著部落全部剿灭。
    经此一事,吕宋岛再无大族,也再无大型土著部落。
    大部分土人被纳入楚国治下,接受楚王的统治。
    少部分逃入深山老林,其生活状态彻底回归原始。
    朱桢没有理会这些土人,回头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没有乱搞,而是照搬了淡马锡岛的律法。
    他的部下非常不明白,为何不模仿大明,而是模仿淡马锡岛?
    朱桢语重心长的道:“你们没见过陈伴读,不懂他有多厉害。”
    他的部下更是疑惑:“大明的制度也是陈伴读设计的啊。”
    朱桢解释道:“大国和小国岂能一概而论?”
    “楚国地不过数百里,人不过十余万。强行仿照大明的制度,就是取祸之道。”
    “淡马锡也是岛屿,陈伴读根据岛屿特性制定的制度,才更适合我楚国。”
    众人恍然大悟,敬佩的道:“大王高见。”
    随后,又有一个人提出疑问:“可是,我们也没人懂淡马锡的详细制度啊。”
    一知半解的去模仿,弄成第二个淡马锡就麻烦了。
    朝廷可是杀了九万多人,才对那里完成重塑。
    咱们要是出问题了,总不能向朝廷求援,也来一场大屠杀吧?
    一想到那种后果,众人都不禁打了个寒噤。
    朱桢笑道:“这一点我也考虑到了,早就派人去淡马锡拉拢了几名有经验的官吏过来。”
    他的手下更担心了:“那些人连淡马锡都治理不好,如何能治理好楚国?”
    “用他们,岂不是要步淡马锡后尘?”
    朱桢安抚道:“放心,我岂能想不到这一点?邀请的都是有真才实学之人。”
    “况且,失败的经验也是经验。正因为他们失败过,反而比别人更懂的如何才能将事情做好。”
    虽然一众部下还是有些不安,却也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有道理。
    据说重建后的淡马锡堪称南洋乐土,可见之前的失败确实让那些人积累的许多经验。
    朱桢突然叹息道:“要是能将许柴佬请过来就好了,我愿许以国相之位。”
    “可惜,他是陈伴读的人,我不敢出手啊。”
    众人面面相觑,您老还真是敢想啊。
    且不说你把许家给灭了个一干二净,双方算是过节的。
    就说人家的身份地位,虽然犯错了,依然是当过淡马锡总督的。
    当年可是和你平起平坐的,甚至很多时候你还要仰仗人家。
    这会儿就要招揽了?
    更何况,人家还要回京请罪,能不能活下来还不好说呢。
    咋,你想保他?
    问题是,您有这么大的面子吗。
    朱桢并不知道部下的想法,否则肯定气的七窍冒烟。
    正应了那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半个月后部下来报,许柴佬想吊唁长辈,希望获得准许。
    朱桢大喜,这就是瞌睡来枕头啊。
    当即就亲自去码头迎接,见面就充满歉意的道:
    “许总督,此时实在抱歉……只是上命难为,希望你能谅解。”
    许柴佬自然不信什么上命难为的规划,不过经历了那么多,他在政治上已经逐渐成熟。
    知道政治就是如此残酷,更明白朱桢为何会如此做。
    更何况,自己戴罪之身,对方竟然没有丝毫轻视,亲自出迎还道歉。
    他非但没有恨对方,反而很是感动:
    “大王折煞许某,此乃他们咎由自取,只能怪他们自己。”
    “听说时候大王将他们的尸骸收敛安葬,不使其暴露荒野,许某感激不尽。”
    朱桢自幼接受儒家思想,对死人保持着最起码的尊敬。
    在清理过大族之后,命人将他们的尸身按照家族进行埋葬。
    没想到今日竟然还能有意外收获,这让他更是高兴。
    双方寒暄过几句之后,许柴佬就去埋尸之地吊唁了族人。
    朱桢还没有迂腐到一人一坟的地步,只是用草席裹起来摆放在一个坑里集体埋葬。
    许柴佬的父母就在其中。
    事情已经过去那么久,自然不能挖出来逐个分辨。
    所以他统一吊唁了一下。
    就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朱桢派人过来邀请他赴宴。
    整个楚国的头面人物,全都出席了。
    这种礼遇,让许柴佬更加感动。
    但他也知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朱桢这么做定然是有其目的的。
    所以在宴席结束后,就主动询问可有什么能帮助的。
    朱桢也没有隐瞒,直接说出了目的:“我欲在楚国施行淡马锡的制度,只苦于不懂新政。”
    “希望能得到许总督的指点。”
    许柴佬笑道:“我当是何事,大王何不早言。”
    于是就拿出一本厚厚的书:“这是我对新政的理解,以及这些年的经验教训,希望能帮到大王。”
    朱桢郑重的接过:“谢许总督帮助,若楚国有所成必有厚报。”
    接着两人又闲聊起来,朱桢话里话外都透露出招揽之意。
    许柴佬非常的感动,没想到还有人能如此看重他。
    但他并没有留下的打算。
    陈景恪对他有知遇之恩,淡马锡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必须回去请罪。
    所以并没有接朱桢的话。
    第二天就启程,踏上了返回洛阳的道路。
    第358章 无题
    许柴佬和岑信通出发的时候已经是年底,新年都是在船上度过的。
    然而对于大明来说,今年又是一个喜庆年。
    因为是建章元年的新年,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朝廷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
    其实这也是老朱留在凤阳不回来的原因,不想抢了儿子的风头。
    大年初一这一天,在京的入品官员、地方封疆大吏的代表、藩属国的使节,特邀而来的社会名流……
    约有上万人齐聚承天门前的广场。
    朱标和朱雄英皆身着衮袍,站在承天门接受臣民朝拜。
    陈景恪被特许上了城楼,站在朱雄英的后方。
    虽然他尽量将自己缩在朱雄英身后,可依然被许多人看到。
    众人不得不感慨,陈伴读宠冠群臣啊。
    事实上,陈景恪是真不想站在这上面。
    看看这上面站的都是谁,一个朱标,一个朱雄英。
    也就是老朱不在洛阳城,否则肯定也站在这上面。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