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82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皇爷爷他们都是老式君主,嘴上说自己是天子,内心就是个地主大户,注定要被淘汰。
    还好老朱和朱标不会读心术,否则少不了一顿混合双打。
    老朱继续说道:“景恪不同,他出发点是惠民。”
    “他强国的目的,是因为只有国家强大和平,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所以他的政策,往往兼顾国与民的共同利益。”
    “而这,也是你自认为能跳出王朝周期律的依据所在吧?咱说的可对?”
    陈景恪表情坦然,到现在要是朱元璋他们还看不出来这一点,那就是降智了。
    “陛下英明,我认为唯有富民强国加提高生产力,方能延长王朝的寿命。”
    “我不知道能延长多久,但让大明的国祚超过两汉,还是敢保证的。”
    两汉加起来四百余年,是秦朝大一统之后,国祚最长的朝代。
    而且这个朝代还很强,除了开头被匈奴欺负过,后面都是欺负别人。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
    可不是白说的。
    即便是王朝末期乱世到来,大汉依然爆杀四夷,至少在战略层面上是占据主动地位的。
    在国祚上能超过两汉,对老朱来说已经足够了。
    “所以,咱一直支持你的变革,莫要让咱失望。”
    即便很多变革他已经看不懂了,依然选择了相信。
    虽然有朱标和朱雄英的因素在,但也足见对陈景恪的信任。
    陈景恪躬身行礼,道:“谢陛下信任,请您拭目以待。”
    老朱点点头,说道:“方才你说基建是个单独的大课题,详细给咱说说。”
    陈景恪这才继续说道:“这牵扯到管子的一个治国理念,富民强国。”
    “因为出发点的问题,前人掌握不好这个度。”
    “或者说,他们对‘民’的认识有问题。”
    “他们说的民不是黎民苍生,而是特定的群体。”
    “最终的结果就是,变富的是豪门士族,朝廷和百姓两头穷。”
    老朱三人不禁点头,确实如此。
    先秦时期,只有权贵才配拥有姓氏,百姓指的就是权贵。
    而民指的也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群体。
    普通人那会儿连姓氏都不配拥有,只有一个名,国家对他们的称呼也是黔首一类的。
    民在法律意义上成为普通人的代称,则是秦朝的事情了。
    但秦汉隋唐时期,权贵豪强士族裹挟百姓,以民的代表自居。
    他们嘴里的为民请命,其实指的就是自己。
    指责朝廷与民争利,实际上是在骂朝廷和自己争利。
    这个时候,民不过是他们对抗皇帝的工具罢了。
    到了宋朝时期,民再次被新兴的官僚士绅、宗族地主集团裹挟。
    所谓的富民,实际上不过是他们上欺君,下虐民的口号罢了。
    当然了,那些君主自己也不干净。
    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和百姓的利益是一体的,反而认为自己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要首先满足士大夫的利益,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
    所以,各种特权不要钱一样的给。
    而这些特权,就是国家灭亡的主因之一。
    不过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不全是傻子,他们很清楚,所谓的‘富民’是什么玩意儿。
    所以,但凡是有为的君主,都不会玩富民政策。
    而是会收紧财政政策,将钱聚集在国库里。
    与之相反的,那些被冠以‘仁’字的君主当政,大多都是财富兼并加速的时期。
    给后世君主留下很多大坑,填都填不满。
    “我们不一样,大明在国策上是与民共存亡的,而不是与官僚权贵共治天下。”
    “我们的富民目标,直指最普通最贫穷的百姓。”
    “所以我们的政策,不是简单的降低赋税,也不是免税。”
    “而是将税转嫁给有钱人,让穷人少交税,让有钱人多承担社会责任。”
    “我们的钱,不是存在国库里生锈,而是让它流动起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们搞基建的目的,是为了惠及万民。”
    “富民不只是让百姓手里钱增多,还在于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比如一条路修好了,百姓出行更加的方便,这也是富民的一种体现。”
    “所以,我们会花钱去修一些,看起来对朝廷毫无用处的路,去做一些朝廷无法直接获益的工程。”
    “而这条路,是用堆积在府库里钱财换来的。”
    “看似没有什么用,实际上是将府库里的死钱变成了活钱。”
    “沉淀到了民间,沉淀在了基层。”
    “而这些钱流动起来之后,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朝廷在钱财流动的过程中,可以收取赋税,最终钱依然会回到国库。”
    “但民间多了很多宽敞的道路,百姓身上多了新衣,家里多了新房子新家具;市场上多了很多商品……”
    “在这个过程中,民富了国家也变强了。”
    “而这……也是内循环最完美的状态。”
    老朱三人也被说的向往不已,真要是能实现这种状态,国祚超过两汉不是梦啊。
    不过他们也知道,计划归计划,能不能执行下去还要两说。
    陈景恪停了好一会儿,等三人消化的差不多了,才接着说道:
    “但是,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的事情,想要让内循环臻至完美,是不可能的。”
    “大明虽然地大物博,但资源也不是无限的……”
    朱元璋插话说道:“可不敢再这么说了,大明地确实大,但博不敢说啊。”
    “就单单种粮食这一点,大明北方如此广阔的耕地面积,产量还不如南洋几个岛屿。”
    “如果没有南洋的粮食,咱们的人力都要被耕地牵绊住。”
    “没有富裕的劳动力,你说的这个基建计划,也就无法实施了。”
    “所以,大明还是需要外部资源的,也就是你说的外循环,对吧?”
    朱标、朱雄英、陈景恪三人都意外的看向他。
    不得了,不得了啊,太上皇竟然听懂了。
    “哼。”老朱冷哼一声。
    让你们小瞧咱,现在知道咱也不是吃素的了吧。
    朱雄英率先开口,敬仰的道:“皇爷爷真是太聪明了,您不说我都没有想到这些。”
    朱标也赞道:“这一点,爹领悟的比我快多了。”
    老朱四十五度角望天,一副傲娇的模样。
    只有疯狂抽动的嘴角,暴露了他的内心。
    陈景恪心下暗笑不已,恭维道:“陛下英明,确实如此。”
    “我们要利用天下的资源,来打造大明。”
    “所以,就必须要打造好外循环。”
    “不过外循环也是不同的,对待藩属国的态度,和对待其他国家的态度,就不能一样。”
    “为了区分两者,我将其分为大内循环和外循环。”
    “大内循环,就是我们和藩属国要建立的关系。”
    “藩属是我们帝国计划的核心,不能单方面的掠夺他们的资源,而是要带领他们一起强大一起富裕。”
    “爪哇岛盛产香料,那就让他们安心种植香料。”
    “然后其他藩属国,用自己的特产从他们那里换取香料。”
    “而爪哇,也可以用自己的香料,从其他各国换取所需的物资。”
    “有些岛屿盛产粮食,就让他们发挥特长,想办法产更多粮食……”
    “大明的任务,是负责建立并维护这套循环体系。”
    “通过大内循环体系,让大明和藩属体系一起成长。”
    “同时,大明也可以通过大内循环体系,更好的控制藩属国。”
    “对待纯粹的外国,适用外循环体系,具体怎么做则要视情况而言了。”
    “与大明交好,亲近大明的,可以适当给一点甜头。”
    “仇视大明的,那就是单方面资源掠夺。”
    “最终实现大明的长治久安,帮助大明跳出王朝周期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