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2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众人并没有发现这一对翁婿的小动作,注意力都在陈景恪身上。
    陈景恪继续说道:“说的更直接点,以后大明要学会用规则来管理诸侯国。”
    “而规则是怎么来的?不能大明说什么就是什么。”
    “一条新规则的诞生,必须要经过藩属国集体认可才行。”
    “至少要经过大多数藩属国的认同,如此规则才有公信力。”
    当然,这只是表面公平而已。
    所谓的大家集体认可,不过是给规则赋予合法外衣罢了。
    大明作为宗主国,想推行什么规则简直不要太容易。
    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也别当什么宗主国了,老老实实关起门过日子吧。
    徐达等人听得也都非常赞同。
    即便是排除自己的利益,完全从做事的角度去考虑,陈景恪的话也是老成持重之言。
    如果大明朝廷完全不顾藩属国的利益,很可能会被藩属国抛弃。
    想想商朝是怎么灭亡的。
    现在大明确实强大,藩属国加起来也不是对手。
    可将来呢?
    朱雄英无法反驳,不过依然气哼哼的道:
    “就凭这些人的德行,怕是不用大明出手,他们就能给自己折腾亡国了。”
    众人心下莞尔,太子这是心服了口不服啊。
    不过他们也对陈景恪佩服不已,这话也就他敢说了吧。
    换个人说,就算朱雄英认同,心里也会留下芥蒂,说不定哪天就给人穿小鞋了。
    未来皇帝的小鞋,可不是那么好穿的啊。
    然而,听到朱雄英这番话,陈景恪却非常认同的道:
    “这也正是我担心的问题,现在的勋贵,真正做好当国主准备的,不超过一掌之数。”
    “其他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当一国之主,甚至很多人都不清楚什么是一国之主。”
    “他们以为到了封国自己就是老大,就可以为所欲为。”
    “如果就这样让他们去封地,将会是一场灾难。”
    朱高炽若有所思的道:“太子、陈伴读所言甚是。”
    “大明的勋贵出身大多都比较低,之前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
    “当了勋贵之后,又多统军不管民,确实不懂得治理国家。”
    “这个问题,朝廷要着手解决才是。”
    “我建议,将即将分封的勋贵集中培训,让他们知道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权力,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
    见自己随口抱怨的一句话,被他们如此郑重的谈论,甚至连解决的办法都提出来了。
    朱雄英心中很是得意。
    啥叫好兄弟,这才是。
    随时能给自己兜底,护住自己的面子。
    “高炽所提之法,我以为甚佳。”
    “就在洛阳创办一所书院,所有诸侯王的继承人必须来这里进学。”
    得到鼓励,朱高炽索性就敞开了谈论此事:
    “最好由皇上出任名誉院长,将来都是天子门生。”
    “如果可以还能让太子一起进学,以培养感情……”
    人生四大铁,其中一铁就是同过窗。
    继承人在一起学习,就有了私人感情,以后很多事情就好办的多了。
    而且学校肯定会教他们拥护大明,拥护宗藩体系之类的内容。
    也算是一种洗脑了吧。
    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除非他天生反骨,否则都会是宗藩体系的拥护者。
    陈景恪也不禁点头表示认同。
    集中培养诸侯国的继承人,本就是他计划中的一环,只不过还没有提出来而已。
    朱高炽能想到这些一点,并不奇怪。
    这其实就是变相的质子制度,自古以来就有。
    但他能想到让皇帝出任名誉院长,让太子一起进学培养私人感情,就很难得了。
    可见这些年他确实是学到真东西了。
    朱棣见他点头,心下顿时就乐开了花。
    这个儿子真给自己涨脸啊。
    看向朱高炽的目光也多了几分欣慰几分喜欢。
    五个手指都不一般长,对待子女也不可能一碗水端平。
    朱棣最喜欢的是朱高煦。
    一来是从小就带在身边,感情自然更深一些。
    二来朱高煦尚武,在朱棣看来这就是‘类我’啊。
    ‘类我’这个属性可太重要了,越是自信的人,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就越看重‘类我’属性。
    这俩字甚至可以左右继承人的选择。
    与之相对应的,朱高炽尚文,就是不‘类我’。
    再加上他从小在洛阳长大,亲情方面难免会有所欠缺。
    不过人吗,就是这样。
    当对方能带给自己荣誉的时候,感情自然就会有所偏向。
    更何况那个人还是自己的亲生子女。
    朱高炽表现出优秀的才能,还能获得天下第一聪明人陈景恪的认可,那可是太涨脸了。
    朱棣顿时就觉得,这个儿子好啊。
    话题扯开,众人都参与进来,还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比如,不能让未来国主成为何不食肉糜那样的人。
    要让他们去体验民间疾苦,去基层积累工作经验什么的。
    最后陈景恪总结道:“南洋那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结果,一直这么拖着也不是办法。”
    “不如先把这所学校建立起来,提前把勋贵们召集到一起学习。”
    朱雄英赞同的道:“等大分封开始再进行培训,就有点晚了,有必要提前把书院开起来。”
    “正好最近勋贵闹腾的天怒人怨……”
    “别管是不是演戏,在外人看来就是勋贵们不老实了。”
    “以开办书院专门教导勋贵礼节为借口,应该能说服所有人,还不会暴露我们真正的目的。”
    “至于具体教什么内容,就是我们说了算了。”
    如此大的事情,竟然就这么决定了。
    关键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太子伴读,属实有点违和。
    就连朱棣都觉得,你俩是不是有点拎不清自己的身份?
    虽然这个建议很好,可怎么也得经过皇帝同意吧?
    徐达和朱高炽却习以为常,这才是大明私下的常态啊。
    朱雄英那可是实权太子,七成的奏疏都是他代为批阅,玉玺都能随便盖。
    而陈景恪则是大明制度的实际制定人。
    在决策层,大家都认同一个事实:太子+伴读≈皇帝。
    只要他俩共同做出决定,那这件事情十有八九就确定了。
    不过他们也恪守本分,重大事情都会征得朱标同意才会推行。
    这是尊重。
    他们这边刚刚确定了一项新政策,另一边的朱标也顺利的演完了自己的戏份。
    成功引导着群臣,将燕王的封地放在了锡兰岛(斯里兰卡)。
    至于原因吗,自然是效仿秦王朱樉的旧例。
    海岛、靠近大陆,如果燕王对岛屿不满意,就去大陆上打一块地作为封国。
    既然你燕王府这么强,不会做不到吧。
    不会吧,不会吧?
    有一说一,当这个决定拍板的时候,群臣心里暗爽不已。
    让你燕王府还这么嚣张。
    这还不算完,群臣又整了个新花样。
    锡兰岛是大明海上贸易路线的重要补给站,不能全部划给燕国。
    他们商议之后,决定把西南角的那一个角单独划出来,作为大明的直属领土。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