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62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再遇到大赦天下,就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了。
    什么通缉令追杀几十年,这种事情非常少见。
    前世傅有德等人被杀,他们的很多子孙原地隐居,朱元璋也没有追究。
    甚至江湖传闻,蓝玉都有两个儿子藏了起来。
    不管传闻是真是假,老朱的规矩就是:
    主犯死了之后,其他人躲过去了那就是运气好,基本不会追着赶尽杀绝。
    大家正是因为了解老朱的脾气,才会在预感到危险后,让部分子孙隐藏起来。
    为什么只是部分呢?
    很简单,如果全藏起来,那不是把老朱当傻子吗。
    你得拿一部分人出来平息他的怒火,他才会放过剩下的人。
    权贵们乱成一团,民间则不一样,突出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大。
    秽乱宫闱。
    既是桃色新闻,又涉及皇家,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好的八卦吗?
    再加上正好是科举期间,数万学子齐聚京师,想不热闹都不行。
    于是各种版本的谣言就流传出来了,各种不堪入目……
    还有些不怕死的,编写了各种小段子,甚至有相关的小黄书出现。
    一时间皇宫成了糜烂、藏污纳垢之所。
    但吃瓜有风险,吃皇家的瓜风险更大。
    锦衣卫出动一天之内就抓了三千多人,接下来几天又陆续有数千人被抓。
    京师各衙门的大牢都装不下了。
    一时间洛阳人心惶惶,再也没有人敢谈论此事。
    家里有人被抓的,就开始着急了,四处托人打听情况,积极打点营救。
    然而根本就没有用。
    抓人的是锦衣卫,地方衙门有心无力。
    也有人觉得朱标好说话,就找到他试图劝说:
    “陛下,马上就要过年了,如此人心惶惶恐……”
    然后他们也被一起打入诏狱了。
    直到这时,群臣才反应过来,这事儿丢人的不只是太上皇,还有皇上朱标。
    也不怪他们,主要是最近全是朱元璋在操作,朱标全程隐身。
    以至于大家下意识的忽略了,他也是受害者。
    朱标的反应再次告诉众人,任何男人对这种事情都是无法忍受的。
    脾气再好的人,面对这事儿都会暴怒。
    于是没有人敢再劝。
    至于年,还是要过的。
    只不过,今年这个新年,是洛阳自成为京师之后最没有年味儿的一个。
    没有张灯结彩,烟花爆竹也只敢偷偷摸摸的放。
    皇帝也破例没有举行元日大朝会,只是象征性的给一些年长的福德老人赐了一些礼物。
    使节团的数量也迎来了史上新低。
    西域还在察合台汗国控制之下,高丽等国被灭,大明的藩属国主要分布在南洋。
    现在南洋被清洗,藩属国和藩属势力直接减少七成。
    剩下的那几个,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大张旗鼓的朝觐。
    最喜欢热闹的达官显贵们,也一个个都变成了‘i人’。
    除了必须走的亲朋,其他人情往来全都取消了。
    这会儿就算有人拎不清轻重登门送礼,也会被当成恶客给撵出来,从此加入黑名单。
    反倒是民间还有点喜庆气儿。
    更准确的说,越是远离京师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就越小。
    毕竟在这个信息传递速度受限的时代,天大的事儿靠民间自发传播,从南传到北可能都需要一两年时间。
    再说了,就算是天大的事儿,也不能不让大家过年啊。
    毕竟,大过年的,你说是不是。
    当然了,有亲人因吃瓜被抓的人家除外。
    就这样,大家送走了一地鸡毛的建章三年。
    还来不及喘气儿,就要面对恐怖的建章四年。
    因为谁都知道,真正的肃清就要开始了。
    朱元璋之所以没有选在过年期间动手,不是他仁慈,也不是顾虑大过年的。
    而是没有做好准备。
    其一,锦衣卫那边还没有给出详细的情报。
    朝廷也不知道哪些人需要打击,哪些人需要警告,哪些人需要表扬。
    其二,老朱在等朱棡、朱棣的边军回防,以防有人真的狗急跳墙。
    同时傅有德、沐英等镇守大将那里,也需要提前沟通,以免他们产生误会。
    而这都需要时间。
    现在年过完了,该准备的也准备的差不多了,是时候开始行动了。
    然而,还没等老朱开始行动,各地监狱先扛不住压力提出抗议了。
    随着秽乱宫闱的事情传开,私下讨论的人也开始变多。
    锦衣卫和地方衙门全体出动,陆陆续续又抓了数万人。
    各地衙门的牢狱里,都有相关案犯。
    这些吃瓜人,成了别人嘴里的瓜,属于风水轮流转了。
    不过他们吃皇家的瓜,可能因此丧命。
    别人吃他们的瓜,吃的那叫一个开心。
    这么多人被抓,他们的家人很担心,朝廷其实也发愁。
    总不能因为吃个瓜就把人给杀了吧?那成啥了。
    关键是,还有这么多人。
    处置的轻了没效果,处置的重了不好收场。
    杜同礼就几次找到陈景恪:
    “陈伴读啊,诏狱已经人满为患,您倒是想想办法啊。”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道:“什么事情都要我想办法,还要你做什么?”
    杜同礼谄笑道:“我这榆木脑袋,哪能和您比啊。”
    恭维了几句之后,他话锋一转,说道:
    “不过有一说一,别看犯人多,真正的案犯其实没几个。”
    “基本都是谈论此事被抓起来的百姓。”
    “这些人怎么处置,您倒是给个章程啊。”
    “实在不行,您找太上皇和陛下问问?”
    陈景恪笑道:“呵……没想到你杜同礼还有这份善心啊。”
    杜同礼连忙道:“这不是和您学的吗,谁不知道您才是官场最善良的人。”
    陈景恪那叫一个无语:“好了好了,别拍马屁了,我去问问太上皇吧。”
    “这么多人一直关着也不是个事儿。”
    进宫之后,他没敢直接去找老朱,而是先把朱雄英拉上,然后去见了马娘娘。
    从马娘娘那里得知老朱今天心情不算很差,才敢去找他。
    只是当他小心翼翼提出这个事儿的时候,老朱讥笑的道:
    “咱就知道,你肯定会憋不住来找咱说这事儿,果然被咱猜中了。”
    陈景恪听话音儿就知道,他已经有了处置的办法,连忙问道:
    “陛下英明,不知道您老人家准备怎么处置他们?”
    老朱哼了一声,说道:“先关几天给他们长长记性,然后全部发配南洋。”
    发配南洋?
    陈景恪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既惩罚了他们,又为南洋增加了人口,一举两得。”
    “陛下英明。”
    朱雄英也说道:“这个办法好,南洋动乱之后,剩下的汉人数量严重不足。”
    “华夏百姓乡土观念很重,很少有人愿意远离家乡。”
    “以前都是朝廷强行迁徙人口,不少人心中是有怨言的。”
    “现在这个办法好,流放……不过,我觉得不应该用流放这个借口。”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