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6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一部分是从南北朝就传下来的军事贵族,一部分是以五姓七望和江南十二名望为核心的士族群体。”
    “宋太祖家里也累世公卿,他麾下的统治阶层,也大多都是出身名门。”
    “我们虽然常说肉食者鄙,但有一点必须要承认,家学渊源非常重要。”
    “正所谓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
    “人家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礼仪学识、为人处世的方式等等,都不是普通人所能比的。”
    “如何做官,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贵族,也是他们自幼就接受的教育。”
    “这些人治理国家,可能不会大治,但只要君主不瞎折腾,一般也不会大乱。”
    “大明不一样,从开国功勋到建国后提拔的文臣武将,十有八九都是穷苦人出身。”
    “书香门第,就算是家世好一点的了。”
    “他们的能力或许不差,可在眼界见识上,比起累世权贵之家还是差了一筹的。”
    朱元璋点点头,何止是差了一筹,而是很多筹。
    当皇帝越久,他对家学渊源这一块的认识就越清晰。
    当然,在内心里他是骄傲的。
    咱泥腿子出身,照样得天下建立了大明,比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人强太多了。
    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让他表现的有些刚愎。
    直到陈景恪的出现。
    被陈景恪降维打击之后,他才接受了现实。
    教育真的很重要。
    系统性的教育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几代人积累的经验教训,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这也是他留陈景恪在宫里的原因之一。
    虽然不知道陈景恪的师承,但很显然他是接受过系统性教育的。
    尽管不全面,可已经足够优秀了。
    把他留在宫里,言传身教培养朱家下一代,能让大明少走很多弯路。
    事实证明,他的计划成功了。
    不说朱雄英,仅仅是经常和他接触的朱柏、朱椿、朱高炽等人,都远比其他皇子皇孙优秀。
    陈景恪感觉有点口渴,用手碰了碰杯子,朱雄英很自然的拿起茶壶给斟满了。
    老朱和朱标都习以为常。
    端起茶一饮而尽,陈景恪说道:
    “就和太子方才说的那般,大明勋贵普遍有嚣张跋扈、为恶乡里的问题,和他们的出身有很大关系。”
    “没有接受过系统性教育,不知道该怎么当勋贵。”
    “所以我觉得太子的提议很好,建一个书院,专门教导新晋勋贵,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勋贵。”
    老朱三人再次点头,教育必须要提上日程了啊。
    陈景恪继续说道:“不只是勋贵,官吏也是一样的,大明的官吏普遍短视。”
    “这种短视就体现在,容易走极端,无节制的弄权贪腐。”
    “所以,新入职的官吏,也应该去接受一段时间的培训。”
    “官吏要晋升了,也要进去培训一段时间。”
    “如此,虽然不敢保证大明的达官显贵都清廉如水,至少可以确保一个下限。”
    第418章 官
    开办官吏、勋贵学院的事情就此敲定。
    关于培训内容,忠君爱国的思想是必然的。
    陈景恪则进一步提出了为国为民的思想:
    “如果朝廷对‘官’的定义,仅仅是为朝廷牧民的牧羊人,那么贪腐之风必然盛行。”
    为天子牧民,放牧的牧。
    汉朝的‘州牧’一职,就是因此而来。
    这个词本身就对百姓充满了歧视。
    在这个语境下,当官仅仅只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是为天子打工的打工人而已。
    我贪的是天子的钱,草菅的是天子的‘羊’的命。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贪腐就是天经地义的。
    反腐只是天子个人的事情,大家都是打工人,何必互相伤害呢?
    隋唐以前,世家力量强大,虽然是家天下,但大家效忠的其实是这套制度。
    天子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天子。
    所以就有了孟子的那句:君若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从皇帝到官僚,都会去维护这套制度。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
    实际上,大家都在做损公肥私的事情,掘‘公’家的根基,肥了自己的小家。
    世家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也没必要把世家想象的多好。
    宋朝以后世家政治结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皇权真正的实现了至高无上。
    大家效忠的对象,也从‘天子’变成了具体的一家一姓。
    宋朝就效忠赵家,明朝就效忠朱家,满清就效忠爱新觉罗家。
    到了这个时候,效忠皇权和这套制度已经不够了,更要效忠皇帝本人。
    因为很多时候,皇帝的利益和皇权也是相冲突的。
    是不是很奇怪?
    其实并不奇怪,皇权要求皇帝加强集权,治理好国家。
    但有些皇帝个人却耽于享乐,不思进取,最后把国家弄的一团糟。
    两者的利益是不是就冲突了?
    面对这种局面,做臣子的是效忠皇权,还是效忠皇帝本人?
    皇帝自然人为,效忠我个人才是真正的忠诚。
    于是就有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当官的都是这种思想,指望他们不贪太难了。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为民请命的清官好官,可他们只是少数。
    而且必须要承认的是,很多人铁腕反腐也不是为民,而是出于忠君思想。
    因为贪腐横行,会影响到皇权和君主的利益,他们自然要打击这种行为。
    为民思想虽然很早以前就提出了,但在家天下的思想下,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这次,陈景恪就准备趁这个机会,将为民思想进一步拓展。
    之前他利用‘历史赋予的使命’为依据,将皇权和国泰民安绑定,让老朱正视了‘天子’这个概念。
    又用‘大华夏’概念,给皇权确立了最高目标。
    但并没有动官僚系统。
    原因很简单,皇帝自己都没有‘天子’思想,肯定不允许百官有其他想法。
    现在皇家三人组都接受了,“历史赋予皇权使命”这个概念,也是时候给官僚们的思想松松土了。
    陈景恪说道:“华夏思想,其实是推崇家国天下思想的。”
    “忠君爱国,为民请命,都是植入我们大脑深处的观念。”
    “所以,对于华夏人来说,高尚的目标更容易我们获得成就感。”
    “为了心中坚信的道义,我们可以付出一切。”
    老朱三人都含笑向他看来,露出了然的表情。
    别人说这话他们会持怀疑态度,但陈景恪说他们很信服。
    因为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为了名垂青史,为了让华夏族群更加强大,让华夏思想更璀璨。
    为了这个梦想,他放弃了太多太多的个人追求。
    就连华夏人最重视的子嗣问题,都表现的毫不在意。
    今年都二十六七了(虚岁),还没有一点动静。
    换成别的人早就急的团团转了,小妾不知道已经纳了多少。
    他是一点都不着急。
    老朱三人不约而同的想道:如果不是知道你的真正追求,还以为你有什么大毛病呢。
    陈景恪不知道他们的想法,被三人笑的莫名其妙,不过也没有深究,继续说道:
    “基于这个特点,我们可以给‘官’赋予更多的,更高的道义上的责任和义务。”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