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3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自大明周报创刊以来,大多数先贤都被单独点评过,唯独孟子没有人敢碰。
    原因大家都懂。
    现在突然出现大量关于孟子的文章,只要不傻都知道是什么原因。
    这是在试探朱元璋的底线。
    自方孝孺和解缙重提,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没有遭到老朱的打击,很多人就产生了一些想法。
    酝酿了这么久,某些人终于忍不住,开始做进一步的试探了。
    相关文章发表之后,朝廷依然没有任何表示。
    文人群体都喜笑颜开,形势真的变了,我们的好日子来了。
    已经有人忍不住提前开始庆祝。
    有些稳重的,则已经做好了继续试探的准备。
    看看太上皇的底线到底在哪。
    对于这种情况,方孝孺却充满了担忧。
    就算太上皇的想法有所改变,可你们也不能像今天这样骑脸输出吧?
    换成任何君王,都无法忍受权威被挑战。
    更何况是乾纲独断的洪武皇帝。
    恐怕要不了多久,打击就会接踵而至。
    自己率先重提‘公天下’思想,真追究起来少不了被清算。
    那些人恐怕不只是为了试探太上皇,还想借助此事来打击自己,从而打击唯物学。
    他知道,自己被别人利用了。
    可事情已经由不得他。
    与之相反的是,解缙非常高兴。
    当陈景恪询问他的看法时,他乐观的表示,这才是真正的尊崇先贤思想。
    太上皇是心怀天下的君主云云。
    陈景恪叹息一声,说道:“朝廷准备派人去南洋担任督学,指导监督各藩属国的文教工作,我准备举荐你担任此职。”
    解缙的表情顿时僵住了,过了好一会儿重归平静。
    竟然没有任何抱怨,也没有抗议,而是说道:
    “为了保住我,你没少花费心思吧?”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以你的学问和能力,担任南洋督学绰绰有余。”
    “况且太上皇、太子都十分器重你,让你去南洋,也是不想你被人利用。”
    “希望你能理解他们的苦心。”
    解缙面露感激之色,朝皇宫行礼道:“臣必不负太上皇、皇上、太子厚望。”
    然后他担忧的道:“希直兄不会受到牵连吧?”
    陈景恪说道:“放心,孰是孰非太上皇心里非常清楚,就算要惩处某些人,也不会牵连到你二人。”
    “否则也不会让你去南洋担任督学了。”
    “而且等你走后,将会由希直兄担任翰林院学士兼周报总编辑。”
    解缙也不是腐儒,马上就从这个任命察觉到了异常,追问道:
    “太上皇对儒学不满?”
    陈景恪自然不能告诉他真实意图,只是道:
    “是的,太上皇对儒生的保守多有不满,准备动一动。”
    “让你去南洋,也是因为你和儒家关系密切,不想你夹在中间不好做人。”
    解缙果然被误导,想到了第一期国家计划,完成度低的让人无法直视。
    应该是这一点,引起了太上皇的不满。
    毕竟老朱做事向来雷厉风行,这是有先例在的。
    再加上朱标掌权期间,选拔培养了大批新式官吏。
    老旧官僚不退,新式官吏就无法上位。
    在他想来,太上皇应该是准备快刀斩乱麻,完成新老交替。
    甚至他还想到了另外一点,陈景恪的大同世界。
    一旦发表必然会遭到其他学派的抨击。
    自己和陈景恪的私交虽然很好,毕竟是儒生身份。
    更何况,现在掌管大明周报的大多都是儒生。
    到时候报纸很可能会成为,批判大同世界的主战场。
    现在自己退出,儒家‘叛徒’方孝孺掌管大明周报,接下来再将核心成员换一遍。
    大明周报就会变成鼓吹大同世界的地方。
    对此,解缙没有任何其他想法。
    他是儒生不假,却不是腐儒。
    对那种保守派官僚,也确实多有不满。
    陈景恪的大同世界他看过,确实很优秀,至少比目前的各派更适应大明的需求。
    他和方孝孺之所以敢重提‘公天下’思想,就是受到大同世界的影响。
    这么优秀的学问,就应该推行天下。
    太上皇采用雷霆手段,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他反而很感激老朱,在这种时候将他调到南洋,避免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对于解缙的反应,陈景恪心中有些羞愧。
    欺骗朋友实在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即便有足够的理由。
    不过他心中也不禁赞叹,解缙才是真正的儒生。
    儒家思想能引导华夏上千年,不是没有原因的。
    -----------------
    很快第二次试探来了,有人公然打出了这样一个标题:
    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里面的内容也一点虚的都没有,起手就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
    可以说,这简直就是照着老朱脸上抽大嘴巴子。
    就连最乐观的人,都有些发怵。
    让你们试探,不是让你们直接骑脸啊。
    这下可完了。
    果不其然,对于这篇文章老朱直接破防了,当着群臣的面训斥了解缙。
    如此不忠不孝的反叛文章,竟然能出现在大明周报上,要你们何用?
    然后不顾群臣求情,将解缙发配南洋担任督学。
    同时下令,对大明周报编辑部进行审查,务必将这些无君无父之辈全部踢出去。
    听到这个处置结果,群臣反而松了口气。
    老朱方才那表情,还以为他要大开杀戒呢。
    没想到只是发配南洋……
    等等,南洋督学?
    这好像是个肥差啊。
    一手建立南洋的文教体系,等于将自己的影响力扩散到整个南洋。
    以后南洋的文人见了他,都得喊一声大宗师。
    这是多大的影响力?
    再过几年携大势重回中枢,少说也得是礼部侍郎级别的。
    如果能让皇帝满意,礼部尚书乃至入阁都有可能。
    这哪是发配,这分明是重用。
    太上皇这是老糊涂了啊。
    当然,只有傻子才会认为老朱糊涂了,大多数人都认为老朱还是惜才的。
    扔到南洋那种艰苦的地方是处罚,担任督学是磨炼。
    可以说是危险与机遇并存的地方。
    有些人只看到了危险,觉得不值。
    有些人则看到了机遇,有机会入阁,这样的机会哪怕豁出命都值。
    但不管怎么说,此举再次帮解缙扬了名。
    目前他可谓是自宋濂、刘伯温等人之后,名气最大的大儒了。
    另一边,朱雄英悄悄对陈景恪说道:
    “老爷子这气不像是假的,你写的这篇文章杀伤力确实大啊。”
    陈景恪不确定的道:“不会吧,这不是太上皇让我写的吗。”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