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58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他们已经习惯了,天子要用理学治国,要抬举孔家收买读书人。”
    “却不知,时代变了。”
    朱雄英渐渐冷静下来,颔首道:“是的,时代变了。”
    “跟不上时代的,必然会被时代的车轮碾碎。”
    “你说……有一天大明会不会被时代碾碎?”
    陈景恪笑道:“怎么,看不开想追求万世不易之王朝啊?”
    朱雄英摇摇头,说道:“怎么可能,我只是有感而发而已。”
    “我记得你很早就说过,没有万世不易之法,也没有万世不易之王朝。”
    “正如人有生老病死,王朝也有兴衰交替。”
    “人虽然死了,但血脉思想可以传承下去。”
    “王朝虽然灭亡,但它的经验却会被后来者学习传承。”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幻想着如何万世不易。”
    “而是如何让国家更加强盛,让文明更加辉煌灿烂。”
    “只要我们做到了,那我们的精神将会永存不灭。”
    陈景恪竖起大拇指:“在思想境界上,你已经超越大多数帝王了。”
    朱雄英只是淡淡一笑,他对和前代帝王作比较,很不感兴趣。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该做的事情。
    时代都不一样,怎么进行比较?
    那不是关公战秦琼吗?
    况且,就算要比较。
    我要做的,也是未来别人会以我为标杆,去评价其他帝王。
    而不是以其他帝王为标准,来评价我。
    他这会儿也是谈兴大发,继续说道:
    “王朝更替,对一个朝代来说是坏事,对一个文明来说是一件好事。”
    “每个王朝末年,都会积累无数的矛盾,兴替就是一个族群的自我更新。”
    “通过这种更替,割除以往的弊端,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带领我们的文明,走向下一个顶峰。”
    “所以万世不易不但无法做到,也不应该做到。”
    “如果真的有人能做到,也是那个国家和子民最大的不幸。”
    陈景恪真的震惊了,这话竟然是一个太子说出来的?
    他确实经常给老朱、朱标、朱雄英他们说,没有万世不易的王朝。
    也隐隐的提到过,王朝更替对一个文明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
    然而毕竟是皇权社会,他不敢说的太直白。
    却不曾想,朱雄英不但领悟到了,还能认同这个道理。
    太让他刮目相看了。
    然后就是深深的骄傲,这,就是我徒弟。
    可以说,这就是他穿越到明朝,最大的成果,没有之一。
    只有这样的君主,才能保住变革的成果。
    这往往比变革本身更重要。
    -----------------
    老朱那边马上就做出了反应,亲自出来询问了百姓的冤屈。
    之后当场表示,一定要严惩凶手,还百姓一个公道。
    “咱连皇子都能处罚,连驸马都能杀,更何况是孔家?”
    这话说的掷地有声。
    并通过前排人的嘴巴,快速向后排传递,很快在场的人都知道了皇帝的表态。
    不知道谁起的头,忽然想起了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
    等人群安静下来,老朱给出了具体指示,此事交由三司会审。
    并名内阁学士刘敩、赵叔才,亲自监督此案办理。
    接着,老朱又点了好几个人的名字,全都是理学派核心力量。
    这一下百姓更是欢呼不已。
    这些可都是敢于直面皇权的铁面人物,一定能还大家一个公道的。
    与之相反的是,听到这个命令,刘敩等人皆浑身发抖,有人甚至直接昏厥过去。
    还有人试图告病。
    然而老朱很亲切的表示:没关系,好好养病,担子先兼着,等身体好了再来工作。
    而且大明周报为此事出了加刊。
    每个被老朱点名的官吏,都被重点介绍。
    讲他们是如何据理力争,要求皇帝惩处皇子和驸马。
    并将他们说过的一些维护礼法的话,重点标注出来。
    有些人没说过类似的话,或者说过但没有留下痕迹。
    没关系,我们周报的编辑都是一顶一的高手,可以帮你说。
    不用感谢我们,同为文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最关键的是,文章首次点明了他们另外一重身份,理学派。
    是的,以前报纸宣传,并没有着重提他们的这个身份。
    只说他们干过的事情。
    现在,终于开始揭老底了。
    这些人全都是理学派的,这说明什么?
    你以为是理学派结党夺权?
    那你就太小看理学的诸位贤人了,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理学是大明的礼法标杆,理学大佬都是大明良心的守护者。
    他们的行为,和结党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志同道合而已。
    他们联合起来守护礼法罢了。
    你说皇帝也是明君?对百姓多好多好?减轻了百姓负担,废除了无数苛捐杂税?
    可那又怎么样?
    皇帝也是人,也有私心。
    面对亲儿子、女婿的错误,依然无法公平处理。
    只有理学,只有理学大佬们,才能抛弃个人欲望,严守礼法底线。
    相信,这一次理学和理学大贤们,一样不会让天下人失望的。
    必然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卷。
    可以说,这一期的周报,介绍孔家罪行的版面很小。
    百分之九十的篇幅,都用来吹捧理学和理学大贤。
    甚至不惜为此贬低了老朱这个太上皇。
    如果是以前,刘敩等人肯定很高兴。
    但此时此刻,看着手中的报纸,他们只觉得手脚冰凉。
    这哪是夸他们,这是想要他们的命啊。
    而且他们也终于明白,方孝孺并不是服软了,而是自始至终就没有和他们站在一起过。
    从头到尾,人家都是在配合太上皇挖坑。
    只可惜,他们明白的太晚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他们只能硬着头皮上。
    等开始录口供,这些官吏才知道,孔家具体干了什么。
    俩字,类人。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孔家能干出来的事情。
    简直刷新了他们对恶的认知。
    而且参与人数还如此之众,大半个孔家都不干净。
    真要依照律法处置,族诛都不冤。
    然而……这是孔家,必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他们开始采用春秋笔法,在某些措辞下做文章……
    也因此,案件的审理进行的非常缓慢。
    五六天过去了,口供都还没有录完。
    虽然一百多人的口供很多,可三司会审还会缺那点录口供的人?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