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0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一旁的曹端关切的问道:“先生,怎么了?”
    马子才忽然悲戚道:“理学……复兴无望矣。”
    曹端大惊,即便是被朝廷打压,老师都始终充满信心。
    认为只要德和理还在,理学终究会大兴的。
    这其实是化用了朱熹的话。
    当时的有识之士,都能看的出南宋国祚不长了。
    与别人忧心忡忡不同,朱熹却毫不担心。
    他认为这不过是一次低谷罢了,只要德和理还在,终有复兴的那一天。
    马子才作为理学大家,自然也对理学充满了信心。
    虽然朝廷现在不喜理学,可最终还是要回归理学的。
    没有别的原因,因为它优秀。
    事实上曹端自己对此也是深信不疑,他是有名的神童,三岁能识字,五岁能书。
    十五岁深入民间体会生活,十七岁就遍阅群经。
    十八岁被父亲送到宜阳,跟随大儒马子才学习。
    二十岁就提出了‘理驭气’的思想,成为公认的理学未来领袖。
    事实上,前世他也没有愧对大家的期望。
    是“公生明、廉生威”学说的创始人。
    明初最早研究倡导“程朱理学”的学者。
    为推动“程朱理学”成为明清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起了决定性作用。
    被尊为“明初理学之冠”。
    以“倡明绝学”的功绩,被朝廷下旨从祀孔庙。
    今年二十一岁的他,已然一副大家模样。
    他也同样对理学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陈景恪要发表自己的学说,他并未如别人那般如临大敌,反而非常高兴。
    “若吾辈能从学说上折服安平侯,理学自能大兴。”
    所以,他将这视作一次机会。
    《大同世界》出版,他自然也抢了一本回来,准备陪着先生马子才一起观看。
    互相讨论互相印证,找到驳斥的办法。
    可马子才的反应,却让他满腹疑惑。
    书上到底写了什么,竟然让一向信心满满的先生,如此的绝望?
    但马子才却并未回答他的问题,只是不停地流泪。
    曹端无奈,只能自己去拿桌子上的书,想亲眼看看发生了什么。
    然而,马子才的手,却牢牢的抓着书,不愿意松开。
    眼神里甚至出现了一丝哀求,似乎在求他不要看。
    这让曹端更加不解,但也勾起了他的好奇心。
    “先生放心,我只是看看,不会有事的。”
    马子才也知道,自己无法阻止学生,只能无奈的松开了手。
    曹端取过书,开始从头翻看。
    第一篇在报纸上看过了,只是一翻而过。
    第二篇立意很宏大,希望他后面的内容,能支撑得起这个立意。
    第三篇……越看他的表情就越凝重,最终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终于知道,先生为何忽生悲戚之意。
    因为华夏文明坚持了几千年的法礼基础被动摇了。
    忽然……人权的二象性?
    他陷入了震惊和狂喜。
    陈景恪并未否定血统赋权,而是在此基础之上,拓展出了天赋人权。
    天赋人权里强调了‘天’,华夏文明诸子百家也都在强调天的意志。
    那么大家‘头顶’的天,是不是同一片‘天’呢?
    从陈景恪强调二象性,就可以看出,他说的‘天’也是华夏文明所说的‘天’。
    既然大家头顶的是同一片‘天’,那这篇文章就不是对传统法礼的动摇,而是拓展。
    从单一的血统赋权,变成了天赋和血赋兼具。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对整个华夏文明的拓展,儒家和理学自然也能受益。
    他甚至已经有了许多想法。
    只是时间太短,这些想法还都很零碎,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
    马子才一直在关注弟子的表情,见他陷入沉默,不禁非常担忧。
    怕他和自己一样被打击到。
    不过很快曹端就变得兴奋起来,显然并没有被打击到。
    然而,这更让他担心了。
    这弟子不会被文章洗脑,要改换门庭吧?
    曹端不知道老师的想法,还以为他担心自己受打击,安慰道:
    “先生无需担忧,我无碍的。”
    马子才迟疑的道:“正夫,你似乎并不担心?”
    曹端没有做太多解释,只是道:
    “先生,安平侯所言的天,就是华夏数千年来所信奉的天,亦是我理学尊奉的天。”
    马子才先是一愣,继而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转忧为喜道:
    “是了是了,我真是糊涂了……”
    然后看向曹端,欣慰的道:“正夫,你已然超过为师矣。”
    曹端谦虚的道:“先生过誉了,学生要和您学的还有很多。”
    之后师徒俩就开始仔细研究起人权篇,并探讨在理学中的应用。
    越讨论,就越是兴奋。
    马子才也逐渐恢复了理智,并且说出了一句话:
    “只要这天不变,我理学就不会没落。”
    然后他又赞叹道:“安平侯真乃生而知之者也。”
    生而知之者,这算是对人才学的最高评价了。
    就连曹端这样的神童,大家对他的评价也只是天赋奇才之类的。
    曹端亦敬佩的道:“安平侯所学,吾不及也。”
    “先生,我准备去一趟洛阳,当面向其求教。”
    马子才并未拒绝,反而非常支持:
    “人权篇一出,理学被压已是必然,我们也无需做垂死挣扎。”
    “好好学习他的优点,改良我理学思想,为未来争取机会方为上策。”
    “听闻安平侯为人宽容大度无私,你诚心去求教,他必不会拒绝。”
    说到这里,他遗憾的道:“我老了,不良于行,否则定然会同你一起去求教。”
    曹端并不是书呆子,真正的大学问家,也没谁是书呆子。
    他对人性是非常了解的。
    所以知道自家老师是放不下面子。
    一来是老前辈的面子;二来是怕同道说他叛变。
    最致命的还是第二个原因,很可能会导致晚节不保。
    曹端倒也没有因此就鄙视自家老师,反而非常理解他的顾虑。
    毕竟年龄确实大了,没有折腾的余地了。
    如果他能再活个十年八年,等学有所成回来改良理学,那就是一段佳话。
    可要是学上一年半载人就没了,就真的解释不清了。
    铁定会被认为晚节不保。
    自己年轻名声没那么大,关注的人也就没那么多。
    向对手低头去求学,没什么大的问题。
    就算被人误会非议,将来也有洗清的机会。
    更何况,就算是改换门庭又如何?
    年轻人学问不牢固,被别的学说吸引,实在太正常了。
    别人看不过眼,最多也就是说他误入歧途。
    等他做出一番成绩,误入歧途就会变成弃暗投明。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