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2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这时一名熟悉的同僚刘涌过来问道:“杨兄,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想法?”
    杨士奇没有隐瞒自己的想法,而是诚恳的道:
    “不瞒刘兄,我是真想抓住这个机会,但……”
    “哎,算了,不说丧气的话了。尽最大努力争取吧,成不成交给运气。”
    他这话半真半假,想抓住这次机会是真,没信心是假。
    他可是志在必得的。
    去年靠着对大同思想的理解,成功被选拔成为内阁行走。
    又用了一年多时间,获得了上上下下一致好评。
    就连朱雄英都称赞过他两次。
    唯一让他不解的,是陈景恪对他的态度始终不冷不热。
    倒也不是对他有意见,而是不管他做的多好,似乎陈景恪都觉得理所应当。
    这让他非常的疑惑,安平侯这是信任我的能力?还是觉得无所谓?
    只是他不敢随意打探陈景恪的想法,也只能在心里揣摩。
    在内阁站稳脚跟之后,他就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外放。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又岂肯错过。
    刘涌笑道:“杨兄谦虚了,以你的能力此次必能获得外放的机会。”
    杨士奇只是摇头:“刘兄过誉了,内阁行走哪个不是俊杰,谁敢言有必胜的把握。”
    “我还说刘兄必能得偿所愿呢。”
    刘涌打了个哈哈,忽然压低声音道:
    “咱们还在这里忐忑,有些人却已经提前踏上青云路了。”
    杨士奇故作疑惑的问道:“哦?刘兄这是何意?”
    刘涌左右看了看,见没人注意才说道:
    “你那位福建本家,散会后被安平侯单独叫走了。”
    杨士奇心中一动,福建本家?杨荣?
    杨荣、杨溥、韩克忠、王艮等人,都是去年地方推举的人才,考核排在前列。
    关键是获得了安平侯的举荐,直接进入内阁担任行走。
    这种待遇,可没少让内阁行走们羡慕嫉妒。
    只是杨荣等人各方面确实出类拔萃,很快就用真才实学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杨士奇八面玲珑,很清楚哪些人需要深交。
    之前对杨荣等人很是照顾,关系算得上是融洽。
    正因为关系不错,他才更清楚,这几个人有多受安平侯的重视。
    所以,对于陈景恪将杨荣单独叫走,他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而且也他搞清楚了这位刘兄的目的。
    就是来挑拨离间的。
    心下鄙夷不已,就这手段,也好意思拿出来用?
    而且,人家和我们都不是一个赛道,你嫉妒别人显得更加愚蠢。
    但面上他并未将这个想法表露出来。
    而是假装没有听出来对方的意图,平静的道:
    “勉仁兄本就是安平侯举荐进入内阁担任行走的,安平侯找他很正常。”
    刘涌见他不上钩,不禁有些着急,说道:
    “我的杨兄,你怎么这么糊涂啊。”
    “在这个节骨眼上,安平侯找他做什么?”
    杨士奇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那看来我要提前恭喜勉仁兄了,这么快就获得出仕的机会。”
    刘涌:“……”
    心累,不说了,走了。
    看着他的背影,杨士奇眼神里浮现出一抹讥笑。
    就这?
    我确实不是什么好人,也很羡慕杨荣他们的际遇,可并不嫉妒。
    这个世界人才多了去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际遇。
    如果我每个都嫉妒,那还活不活了?
    况且,猪队友和神队友,该怎么选答案不是显而易见吗?
    我自然是更希望和有才能的人一起共事,而不是和一群蠢货在泥坑里打滚。
    不过,安平侯这会儿找杨荣到底是为了什么?
    算了,与其关心这个,不如好好想想这篇策论该怎么写。
    -----------------
    杨荣也同样很忐忑,不知道陈景恪找他做什么。
    莫非是想让他去某个试点?
    他倒是想去,可有一说一,他并不觉得自己能做好。
    主要是学习时间还太短,对新政和新思想了解并不透彻。
    强行去大概率会把这点好印象给弄没了。
    所以他已经暗暗做出决定,如果陈景恪真让他去试点任职,就委婉的拒绝。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陈景恪确实想让他外放,但不是去改革试点任职,而是去边疆从军。
    杨荣看了看自己粗壮有力的臂膀,很想大声说一句,你不能以貌取人啊。
    不能因为我长得壮又略懂一点点武艺,就让我去从军吧。
    我文采也同样很出众的啊。
    我想当文官,我想主政一方,我想当内阁学士……
    然后,话到嘴边就变成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安平侯也。”
    “您怎么知道我更喜欢军略啊。”
    陈景恪笑着看了看他的大块头,转而说道:
    “交趾、漠北、辽东、西域、吐蕃、东海舰队你自己选一个?”
    杨荣陷入了沉思。
    交趾、辽东两地已无大规模战事,重在镇压叛乱,教化百姓。
    要的是水磨工夫,需要几十年才能看到效果。
    漠北虽然战事不断,但大明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更多的工作依然是内政建设。
    这三处更考验的是耐心和行政能力,军事手段只是辅助。
    关键是,这三处局势非常明朗,国家也已经有了成熟的治理之法。
    他去了也就是一个无情的工作机器。
    吐蕃那边,目前并不在朝廷的规划之中,以安抚为主。
    只要土司不造反,朝廷也不会管他们。
    真要是雄心勃勃搞事情,反而容易坏了国家的整体规划。
    他去了也难有什么作为。
    西域倒是战争不断,族群众多局势复杂,秦晋燕三王在那里纵横捭阖。
    而且只要不傻都能看得出来,未来大明的主要征伐对象,就是安西乃至极西诸国。
    去那里是最能锻炼人的。
    但去那里也有个缺点,无法第一时间接触新政。
    时间长了,容易落后于版本。
    到时候重回中原,怕一时间也难以适应。
    至于东海舰队……您别看我是福建人,可我对水战并无了解啊。
    而且,大明在海上有敌人吗?
    尤其是新式炮舰普及之后,那真的是海上横着走。
    除了天灾,看谁都是弟弟。
    我去那里能干啥?看水师火炮炸鱼吗?
    陈景恪似乎猜到了他在想什么,补充了一句:
    “接下来一两年,水师有一场大仗要打。”
    大仗?现在还有谁能让水师大动干戈的吗?
    杨荣疑惑不已。
    不对,安平侯说的是大仗而不是硬仗。
    什么叫大仗?参与的人多都算是大仗。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