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29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况且,以前大小事务都由县令负责,百姓倒是不会找错地方。”
    “可是那么多事情,县令一个人怎么处理的过来?”
    “就算找过去了,大多也是不了了之。”
    “很多事情甚至要拖好几年才能办好。”
    “与之相比,还是职能细分效率更高。”
    “百姓有需要,自然能找到对应的机构。”
    “这也是安平侯改革官制的初衷。”
    “再说,有能力与这些机构打交道的人,已经不是普通的百姓了,还怕他们找不到衙门在哪吗?”
    众人一想,好像还真是这样。
    一开始百姓肯定会有些摸不着头脑,等习惯了自然就知道该去哪找人了。
    自己有点因噎废食了。
    不过根本原因,还是大家抱着老思维,一时间没有转变过来。
    这时,陈景恪恰好路过,见众人聊的开心,就问道:
    “哎呦,诸位阁老今天清闲啊,这是在聊什么?”
    众人连忙起身相迎。
    傅安和他关系最近,笑道:“哪有您清闲啊,我们忙的恨不得一人当两个人使了。”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是啊,您丢下一大堆事情自己享清闲去了,可把我们给害苦喽。”
    陈景恪大笑道:“哈哈……你们啊,这是幸福的烦恼,不知道别人多羡慕呢。”
    几人稍微闲聊几句,就将话题扯到了正事上。
    听完方才他们讨论的问题,陈景恪赞道:
    “詹学士的顾虑非常有道理。”
    “如果百姓要办理的事情,只需要一个部门就可以决定,那还好说。”
    “如果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做决定,恐怕到时候就会你推我我推你,让百姓来回折腾。”
    “这个问题,有必要提前解决。”
    众人不禁陷入了沉思。
    就拿开办作坊为例,新规定之下,开作坊需要办理许多证件。
    工业、商务都要批复。
    很可能各部门来回推诿,工业局让你先去开商务的证明,商务让你先去拿工业的批复。
    就算一切顺利,这个批文跑下来,至少也得五六个衙门。
    很麻烦。
    只有傅安,笑着说道:“此事简单,将各衙门放在一起不就可以了,当初淡马锡就是这么做的。”
    淡马锡并不是刻意这么做的,只是当初设立衙门的时候,弄到了一块。
    算是巧合了。
    其他人也都恍然大悟,纷纷点头,以为此法可行。
    陈景恪摇摇头,问道:“你们觉得,将水利司放在靠近码头的地方好,还是放在其他地方好?”
    众人都是聪明人,立即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水利司自然放在靠近码头的地方好,方便就近处理业务。
    可是如此一来,就没办法和其他衙门放在一起了。
    总不能把所有衙门,都搬迁到靠近码头的地方吧。
    众人一时间都没办法了。
    傅友文当初是金钞局第一负责人,没少上陈景恪的课,很熟悉他的风格。
    听到这会儿,已经知道他有解决的办法了,于是就说道:
    “安平侯就别为难我们几个老家伙了,有什么办法就赶紧说吧。”
    其他人也醒悟过来,连忙询问。
    陈景恪没有再卖关子,说道:“建立一个服务中心,各职能部门都在服务中心设立一个办事处。”
    “百姓有事情,直接去服务中心即可。”
    众人一听,都不禁眼前一亮:“妙,妙啊,此法完美解决了以上问题。”
    “何止啊,有了服务中心也便于监督,避免有些部门人浮于事。”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将服务中心的优势给说了七七八八。
    最终都不禁再次赞叹,安平侯就是安平侯啊,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得住他。
    又聊了一会儿,陈景恪就起身离开了。
    几位内阁学士找到朱雄英,将方才的事情讲了一遍,并重点提了服务中心的事。
    朱雄英丝毫不觉得惊讶,陈景恪能解决问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吗?
    反而心里痛骂,这个混蛋,都出宫了还不忘给我找事儿做。
    -----------------
    事实上,陈景恪也没有闲着。
    随着年关将近,他的应酬变多了,主要是各学派的领袖纷纷到达洛阳。
    这些人都需要他亲自接待。
    这些人都是带着一肚子的学问过来的,见到他第一件事情,就是讨论学问。
    主要是想全面了解他的想法,才好确定自己怎么配合。
    总是就是,陈景恪几乎每天都在说个不停,连家都没空回了。
    为这事儿,福清没少吐槽:
    “那群人是怎么想的,就这么迫不及待?等过完年再来也不迟啊。”
    她可是想趁还年轻,再怀一胎的。
    多子多福,这是老思想了。
    只是陈景恪一直不着家,她也只能干着急。
    陈景恪还能说啥,和她讲道理?
    别开玩笑了,她什么道理不懂。
    这时候发牢骚不是想听什么大道理,就是单纯发泄不满罢了。
    这时候越是讲道理,她就越不高兴。
    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她。
    所以,他也跟着说道:“就是说啊,这些人是真的,就这么猴急吗?”
    福清反倒被他说笑了,没好气的道:“什么猴急,你以为当新郎官呢。”
    “快去忙你的去吧,家里不用担心。”
    -----------------
    等到过年的时候,已经有百余位学者到达。
    还有更多的学者,正在赶来的路上。
    与各路学者交流,让陈景恪获益匪浅。
    这些小学派虽然理论上存在硬伤,可是能传承下来,本身是有着其闪光点的。
    这些闪光点,往往能带给他不小的启发。
    和这么多学者正面交流,他本身是有些忐忑的。
    可是很快就发现,自己多虑了。
    不论是谁的问题,他都能自如的应对。
    真正能让他完全陌生,又无法回答的问题,少之又少。
    此时他才真正确认,自己不再是那个只能靠着穿越信息差混日子的人。
    而是一个能与任何人正面论道的学者。
    这让他变得更加自信。
    不过这么多学者聚在一起,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
    大家互相交流的时候,很容易因为观点不同吵起来,严重的时候差点打起来。
    陈景恪劝了几次,效果并不明显。
    恼怒之下,他直接制定了一个规矩。
    相互讨论学问的时候,如果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就搁置谈下一个话题。
    如果谁再因为意见不同争吵乃至结仇,给予相应的处罚。
    处罚的方法很简单,禁口令。
    所谓禁口令,就是只能听别人讨论,不准开口说话。
    根据情况的轻重不同,给予一到七天不等的惩罚。
    一开始大家还觉得,这算什么惩罚,不是儿戏吗?
    然后没几天,所有人的想法都变了。
    这他娘的太狠毒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