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920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他们就会告诉百姓,朝廷是邪恶的,是来抢他们女人粮食的,大家要站出来反抗。”
    “百姓没有分辨能力,只能听从他们的。”
    “我们教化蛮夷的时候,就要根据这一点制定政策,进行区别对待。
    “无差别的进行打击,只会将百姓彻底推到他们那一边,最终变得不可调和。”
    “这些年朝廷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效果非常好。”
    苟飞跃一脸受教的道:“原来如此,侯爷真是无所不知啊。”
    窦大冲笑道:“那是,侯爷可是天下第一智者,聪明着呢。”
    苟飞跃深以为然的点头,然后小声问道:
    “朝廷准备怎么处置这些人?就任凭他们这样?”
    窦大冲只是冷笑道:“怎么可能。”
    但他话也只说到了这里,就不再继续往下说了。
    苟飞跃心里和猫爪的一样,却也不敢过多追问。
    他深知,自己实质上也只是个普通百姓罢了。
    不能仗着别人高看自己一眼,就不识好歹。
    不懂分寸只会让人讨厌,最终失去一切。
    当地土人首领虽然很不想见到土民和汉人移民交流,却也不敢站出来阻止,只能在一旁着急。
    本来窦大冲他们决定,就在这里停留三天,让大家好好歇息一下,顺便在县城补给一些物资。
    现在发现了这样的意外效果,就决定多停留几天。
    而且他还鼓动大家,多和土人交流交流。
    当地土人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这里,对外面一切都很好奇,自然也乐于和移民交流。
    双方很快就打成了一片。
    当地土人首领们,那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不敢有丝毫的不满。
    那一千驻军虽然不多,却能轻松将整个且末反复碾压无数遍。
    他们可不敢在明军眼皮底下搞小动作。
    很快,双方百姓就开始了以货易货的交易。
    当地百姓拿出了自己的商品,从汉人移民手里换取所需货物。
    事实上,汉人移民也没什么货物可言。
    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盐巴、咸菜,但数量也是有限的。
    而且还要自己留一些,不能全部拿来兑换。
    即便如此,也让他们换到了一些想要的东西。
    苟不凡就用半斤盐,换了几只鸡苗、鹅苗、三只兔子和两只羊羔。
    “等到了家,把这些都养起来,每年能多收入不少钱。”
    “到时候小溪在家照料它们,咱爷俩出去操弄土地。”
    “用不了两年,咱们的日子就能富足起来了。”
    苟飞跃脑海里,情不自禁的浮现出一副,男耕女织、鸡鸭成群、牛羊满圈的画面。
    其他各家也都类似,用不多的盐巴和咸菜,换取了一些家禽幼苗。
    移民一直在这里呆了八天,好好的和这里的百姓交流了一番。
    增加了双方的了解,缓解了土民对大明的惧怕情绪。
    碍于天气越来越冷,百姓们也迫切希望早点见到新家,窦大冲才决定带领大家出发。
    西域民风也确实淳朴,只是几天时间,当地百姓就对移民生出好感。
    见到他们要离开,就有好客的土民迁出自家的驴车,表示送大家一程。
    结果其他土民百姓一看,也纷纷迁出自家驴车要帮忙。
    盛情难却,窦大冲只得同意。
    于是大家都坐上了驴车,或者骑上了驴,一路慢悠悠的向着新家园而去。
    他们前脚刚走,驻军千户段海峰就回到军营,小心翼翼的进入一处营帐。
    营帐内又一名四十岁左右的男子,正是西域锦衣卫百户皮诚。
    虽然段海峰是千户,皮诚只是百户,但双方的身份地位却是截然相反的。
    此时皮诚正拿着一本书翻阅,看起来文静儒雅。
    见段海峰进来,他放下手中的书,问道:
    “移民出发了?”
    段海峰回道:“是,刚刚出发,很多当地百姓去送。”
    他就将情况详细讲了一遍。
    听完后,皮诚赞叹道:“果然如侯爷所说,普通百姓才是最简单的啊。”
    段海峰也露出敬仰之色,侯爷永远都是那么睿智,他的话总是没错的。
    还是那句话,军人提起侯爷那就默认是陈景恪。
    读书人称呼他,一般用安平侯或者陈侯。
    这时,皮诚又说道:“拿出一些物资,等送人的百姓回来,发给他们作为奖励。”
    “要大张旗鼓的去做,务必让所有人都知道,帮助汉人的,汉人不会忘记他们。”
    “是。”段海峰应了一句,然后迟疑的道:
    “既然百姓心向朝廷,是不是可以动手清除那些逆贼了?”
    皮诚摇摇头,说道:“不急,再让移民和当地百姓多接触接触。”
    “况且朝廷的派遣的官吏还没到,暂时还需要他们来干活。”
    “只要他们没有公开叛乱,暂时无需理会。”
    段海峰有些急了,说道:“这还能留到他们过年不成?”
    皮诚失笑道:“他们又不是年猪,怎么就不能留到过了年。”
    然后他正色道:“且末的情况很特殊,路途遥远与外界处在半隔离状态。”
    “所以这里的百姓虽然改信了伊教,却并不仇视大明。”
    “而且人口少,很多事情处置起来就简单很多。”
    段海峰说道:“既然这里发生的事情外界很难知道,那我们还担心什么?”
    “直接把道路一封闭,不听话的全杀了,要不了几年就变成大明的土地了。”
    皮诚反问道:“然后呢?把人杀光了,留下一片不毛之地有什么用?”
    “人,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人,大明最缺的也是人。”
    “为何只在且末安置了两个屯田所?难道朝廷不想多放几个?是没人了。”
    “你知道就这点人,朝廷花了多大的力气才凑出来的吗?”
    “就这么和你说吧,大明现在见不到一个乞丐,全都弄到这里来了。”
    “且末本地的土民,没有受到外界思想的侵染,还比较简单淳朴。”
    “是最适合用来改造的一个群体。”
    “如果方法不对,将这些百姓给推到了对立面,那损失就太大了。”
    也就是为了这里的几千百姓,他堂堂西域锦衣卫总头子,才亲自跑到这犄角旮旯里来。”
    其目的,就是悄无声息的取代这里的上层阶级,然后推行大明的文化。
    计划方案都已经制作好了。
    且末非常封闭,这里的百姓并不认为自己和隔壁县(数百里外)的人,是一个族群。
    即便他们拥有共同的祖先,在认知上,他们依然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这就是大明改造他们的基础。
    先是教他们历史——自然是经过大明加工后的历史。
    让他们知道自己族群的历史,再告诉他们西域的历史。
    在汉朝西域就是华夏的藩属地,在唐朝他们的祖先就是中原王朝的一份子。
    大家从祖上就是一家人了。
    一旦这些人了解了历史,有了历史归属感,对华夏的统治就会产生认同。
    相对应的,对伊教的信仰就会淡化。
    再加上加入大明之后,他们获得了先进的生产工具,能吃饱穿暖了,对朝廷自然会更加忠诚。
    到时候佛教和道教就可以趁势而入。
    皮诚最后说道:“记住,大明要的不是一个羁縻地,而是真真正正的实控领土。”
    段海峰回道:“是,末将知道了。”
    但他脸上的不以为然,却根本就掩饰不住。
    什么改造不改造的,把人杀光地空出来又咋了。
    这不是迁徙的有百姓吗,五六百口人呢,努力生育几十年后人口不就涨起来了吗。
    但他却没有想过,且末国在汉朝时期只有两百三十户,一千六百余人。
    经过千多年的发展,也才只有六七千人。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