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第114章海洋中的财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宋朝海外贸易的繁荣程度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堪称空前绝后,尤其是陆路被金辽西夏等国掐断后,原本的河西走廊已经无法通商,大部分的海外贸易只能通过海运来进行。
    这也是宋朝为什么先后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密州等多处,先后建立市舶司的原因所在。
    据说当时的泉州堪称世界第一大港,海外诸邦商船云集港口,帆影蔽日,蔚为壮观。
    可以说当时已经达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巅峰,说万国通商、惠通四海,一点都不过分。
    而让张雷僵在当场的不是别的,而是他曾经看过的一条新闻,那就是南海一号沉船的打捞。
    当时就连中视都连续几天做了现场直播,规模堪称空前绝后,据说打捞费用就三亿多,而沉船内的文物价值更是价值千亿以上。
    大宋那会儿什么东西是白菜价?
    丝绸、茶叶、瓷器!
    什么东西能保存千年而价值千万?
    不就只有瓷器吗?
    寻常百姓家里几文钱的瓷碗、瓷盘,一出国那可就是天价!
    听说寻常海船都能装载十数万件瓷器,至于那些大海船,里面所承载的瓷器都是以百万件计的。
    你娘嘞,好人有好报,一瓶九花玉露丸换来一张南宋的沉船图,这性价比,比投资92年的马云都划算!
    张雷赶紧翻到了册页的最后,禁不住再次激动起来!
    果然,上面记载的不仅是杭州市舶司的沉船,还有泉州、广州、明州、密州等港口大型海船的沉没地点。
    只不过当时力量有限,来不及也没有那个能力去打捞而已。
    这些沉船大多是从中国开出的外国船只,因为当时宋朝有海军保护通商,所以当时的舟师对沉船地点都做了详细描绘。
    一件双耳颈瓶就能卖到五百万,一艘小船十几万件,即便价值没那么高,再损失一部分,那这艘沉船的价值也该上亿了吧?
    想到这里,张雷再次千恩万谢,说七公你这次算救了我一命,这才退出微信,直奔慈善基金的办公楼。
    基金已经正式命名为“斯善基金”,取道德经中“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句,就是说做慈善要搞得天下皆知,那样就是不善。
    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才算是把慈善做到了极致。
    基金还没有正式启动,那位叫郑春生的职业基金经理人,已经开始入驻,做一些前期工作。
    一见基金的大股东来了,他立时起身迎接,招呼秘书准备茶水。
    这家伙三十出头,方脸无须,见谁都是一副笑嘻嘻的模样,而且举止优雅、谈吐不俗,俨然一副儒商气质。
    张雷开门见山,“老郑,我要从基金抽一笔钱出来!”
    郑春生微愣,心想本来准备到位的资金还没来,你却要釜底抽薪,这基金还能做下去吗?
    张雷竖起两个指头,“最多两个月,我会用这笔基金去挣些快钱,到时即便他们都不出钱,有我一个人也足够了!两亿,毛毛雨!”
    港岛经济已经过了那段快速增长的时期,一般情况下,不会再有人去挣所谓的快钱,一个是没机会,二来,高回报就意味着高风险。
    有多少千亿巨富都因为投资失败,一夜之前变回了白身!
    张雷这么说的时候,郑春生有些不解,也有些不屑。
    所谓快钱,不是炒房炒汇,就是炒股高利贷,无一例外都是风险与机遇共存。
    一个合格的经理人,他虽然还未履职,但也有必要提供专业性的建议。
    “张总,能告诉这笔资金的用途吗?”
    钱可以给你,但你得告诉我要拿它来做什么,毕竟一旦进入池子,这钱就属于基金的了!
    张雷来之前已经做了预估,在他看来,临安府附近那十几条船因为年代久远,绝对不可能都被打捞殆尽,只要随便让他逮着一条,就算发了。
    除了能补起基金的窟窿,说不定还能大赚一笔!
    “事情可以告诉你,但你得保密,我要打捞沉船,南宋的沉船!”
    郑春生再次愣住,眼神也开始玩味起来,大陆的老板难道就是这么发家的吗?
    这也太不靠谱了?
    要说炒房炒汇炒股炒期货,还算说得过去,沉船,你以为捞鱼呢?随随便便下去就是一网?
    “张总,靠谱吗?”
    张雷不能细说,只好拍着胸脯赌咒发誓,说绝对靠谱。
    郑春生这才从基金里拨付五百万出来,临走还让张雷打了个借条,要不然没法和股东们交代。
    手头上有了资金,张雷就直奔省城,先是通过白老找到一位古代沉船专家,然后又在他的带领下,找到省考古队的一位老学究。
    这两人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听说张雷要打捞沉船,开始时压根不屑一顾。
    什么打捞沉船,什么不愿让明珠蒙尘,什么要为国家做贡献,都是屁话,想把自己的裤兜装满才是真的。
    俩人都已经七十来岁,又是相处多年的好友,在本省堪称行业的泰斗级人物,哪年不见几个这样的家伙?
    可毕竟是白炳德那个老家伙介绍来的,不能驳了面子,于是都不约而同的寻思,只要把这事糊弄过去就得了。
    都已经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你小子想装孙子,老头子我还不想当这个假爷爷呢!
    古沉船专家叫杨千栋,贵州人,早年毕业于京城的考古院校,后来参加了许多沉船的打捞工作,南海一号也有参与。
    而另外一位考古队的专家叫年建设,是一位世家弟子,他祖上可是倒斗出身,后来到他父亲那代,算是被国家收编了。
    杨千栋为人和气,什么时候都笑眯眯的,可年老爷子就不同了,一见张雷就发了顿脾气。
    事情是这样的,张雷的车要保养,就开了左暮云那辆加长奔驰来省城。
    老头一看就火了,指着张雷骂他为富不仁,“你说说,我和老杨还有你,就三个人,你开这么大的车干嘛,摆阔啊?
    有这些摆阔的钱,能接济多少穷人?知不知道那些边远山区,还有孩子吃不上饭呢?”
    杨老赶紧劝道:“老年,不是我说你,从小年一直叫到老年,这些年你的脾气就不知道改改?人家是个商人,商人有时候是需要摆摆阔的!”
    张雷笑着点头,把俩人请上车,然后去了一家茶馆。
    点了一壶碧螺春,几样茶点,总共三百五。
    年老本已把茶食捏在手里,一听这个,立马告诉服务员,全退了,留一壶清茶就好。
    张雷也笑着答应了,他知道有本事的人脾气都不小。
    年老正色道:“小伙子,既然老白说你是好人,我们就姑且信之,但有一条,涉及沉船,你必须据实已告,要不然别怪我甩脸子!”
    杨老也笑着问了张雷的行业,当听说他有一支基金的时候,还问是什么基金。
    张雷知道不说实话,俩老头肯定不能给他好脸色看,索性说道:“是一支慈善基金,以后还要在它名下开设一所医院,不花钱的医院!”
    他这么一说,俩老头眼神交错,神情凝重起来。
    张雷就把给父亲治病的事情说了,“富人哪能得这个病,穷人又治不起,所以我想做一家专科医院,专门救治这样的病人。说实话,我现在就是替基金圈钱来了!”
    年老情绪外露,此时已然是和颜悦色,“你是说捞船就是想弄钱,替这支基金圈钱?”
    张雷点头。
    “那这就是善举了?”
    张雷再次点头。
    俩人再次对视,然后杨老点头说道:“好事,我们一定支持,但你如何判定沉船的位置呢?”
    “我有一本册子,事实上,从绍兴元年道绍兴三十一年间,总共九十三艘国内外的沉船,我都有具体的地址!”
    张雷知道,这时候不说实话是不行的,如果有一丝隐瞒,俩个老头一撂挑子,这事就算黄了。
    “胡说八道!”
    年老一听就再次暴跳如雷,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绍兴是宋高宗赵构的年号,距今已经八百多年,还具体地址,就算是古籍记载也没这么全的。
    老子考古多年,别说没见过这样的书籍,就是听都没听过。
    要早知道,咱们南海的那些沉船,能眼睁睁看着那些外国列强打捞殆尽?
    别说是他,就连杨老也有些不高兴。
    开始他还觉得张雷这孩子不错,翻身后没忘了自己的出身,做基金救济穷人,还要建一所不收费的医院,这种年轻人放到现在已经算凤毛麟角了。
    可一转眼疯话就脱口而出,你听听,还九十三艘,有零有整啊!
    可杨老还是很有修养的笑问,“张总,那本册子在吗?”
    “怎么可能?”年老再次喝骂,“你小子是被什么人骗了吧?
    那些古代典籍我们省博物馆就收藏无数,最早到唐朝,可只有只言片语,就算是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也没有存留,难道你是神仙?”
    张雷暗笑,我他娘比神仙还厉害呢!
    不但和虚拟人物交朋友,还以物易物,要不哪有今天?
    张雷正要拿包,年老却猛然挥手,“我是不信,就算有,也是骗人的玩意儿!”说完起身就走。
    杨老脸上也现出尴尬的神情,正要起身,却被张雷掏出的那本册子所吸引,慢慢凑了过去……
    年老本已到了门口,却听老友发出一声惊呼,不由得回转过去。
    只见杨老轻轻抚摸着册页,眼里满是期许,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般喜形于色,好半天才结结巴巴说了一句,“竟然是……江东纸!”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