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抄一回就吸粉无数
清华和北大一样,有着浓郁的学术氛围,也同样充盈着文艺气息。
何小山并没有在宿舍找到何小林,何小山就和两位哥哥的舍友聊了几句。
散出去四根烟,两位理工男也被点燃了话头。
他们说话都比较直爽,和何小山聊得也融洽。
话里话来,何小山听出来了。
何小林一开始有些不合群,不过现在他不再是那么曲高和寡了,却不是那么热衷学业,似乎有转系的想法。
另外,他喜欢在文学角和英语角出没。
文艺青年?
何小山非常吃惊。
在他印象里,哥哥何小林从来就不是什么文艺青年!
这跟他重生的蝴蝶翅膀应该没什么关系吧?
心中火热,何小山急于想看到大学时代真实的哥哥,他直接又散了一圈烟,然后就直奔他们说的两个地方。
英语角最初是1978年出现在上海人民公园。
喜欢外语的人自发形成的交流方式。
北京很快就移植过来了,清华大学有两处是人数最多的。
不过其中一处是带着学术交流的,说的大多数是学术用语,非常冷僻,大多是助教、讲师和研究生待的。
何小山自觉何小林不会在那里,那么只有一处了。
果然人山人海,大家都说着英语,听起来却更像是多国语言的交流。
何小山也算精通英语,能听懂美国东北部和西海岸带口音的口语,然而在这里,还是听不懂一半人说的。
除了三三两两的交流之外,还有一个水泥墩子,一个接一个的人上去朗诵、演讲,旁若无人,大声诵读,倒也相映成趣。
何小山忍不住听了一会。
有一个河南口音极重,演讲的是一段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说得那叫一个抑扬顿挫。
语法、轻重皆准,只不过何小山听不懂,偏偏洪钟大吕,宛如天书般直击人心。
何小山大声鼓掌之后,引来一片掌声。
“这说的甚啊?听不懂啊……”
有人跟着鼓掌,却一脸疑惑。
何小山找不到哥哥,偷笑着准备离开,没想到被几个人一下推着往里走,居然被推到了水泥墩子边上。
“来一个!”
身边的人挡着他的去路,一边在起哄。
何小山心里一冷,知道是被人算计了。
他扫了一眼,就看到一个男子站在不远处,用冷飕飕的目光盯着自己。
应该就是他!
躲在树影下!
然而他又看到了另一个人。
赫然是岳晓蕾。
她……
每一次看到她,何小山总是心神不宁。
此时,何小山已经知道,自己再次遭遇了无妄之灾。
何小山猜得没错。
站在那里的就是康辰。
康辰是追着岳晓蕾的身影出现的。
岳晓蕾也在找何小林,看到何小山的背影,差一点误会,脱口而出:“何……”
这时,何小山转身了,岳晓蕾捂住了自己的嘴。
这一幕被康辰看的清清楚楚。
“怎么又是他?”
康辰心里不爽,他想着这小子既然出现在自己地盘上,不把他搞臭也对不起自己。
找来三个人,他如此如此一番嘱咐。
于是就出现了之前的一幕。
何小山原本不想惹事,可是偏偏事情惹上身。
而且还是因为岳晓蕾!
偏偏,岳晓蕾还不知道!
一股酸涩猛地冲上大脑,何小山跳上了水泥墩子。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e way from birth to the end.
it is when i sit near you
that you don't understand i love you.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at you're not sure i love you.
……
but pretended not to care.”
大段的诗朗诵完,几乎绝大多数人都傻眼在那。
很少,很少,很少有人能用这样标准的剑桥英语说出如此动人的诗篇。
这不是什么再创作,更不是什么演绎,而是真实的情感勃发!
炙热到能灼烧人心。
在这个大时代即将拉开帷幕的激情岁月,这种诗篇是最文艺的,也是最英语的,更是最最美的。
就像暴击心灵的闪电,划过在场所有人的心。
站在树荫下的那个人笑容僵硬在脸上,他转身走掉。
将他硬挤过来的三个家伙,自惭形秽,消失地无影无踪。
岳晓蕾原本要走了,可是却被何小山的诗吸引住,驻足听完了整首诗,感动的浑身颤抖,热泪盈眶。
在场很多人同样如此。
挡不住的泪水!
挡不住的掌声!
这首绝世名作原本还会过十几二十年出现,假托在泰斗泰戈尔名下,水平也的确不输泰戈尔的其他诗篇。
前世为此争议颇多,却不妨碍这首诗传唱无数,更有无数人将它改编、谱曲、吟唱。
这也是何小山最喜欢的诗,他学英语是为了和外国人做生意,不过学英语的时候,他将这首诗背的滚瓜烂熟。
重生之后,他是不屑于做抄书公的,更不想借此成名。
然而,此时,在场的人纷纷将这首从未听过的诗栽到了他的头上。
何小山此刻已经跳下石头,走出人群,仿佛一阵清流淌过。
这人谁啊?
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啊?
是抄来的,还是自己写的啊?
现在还有人怀疑,不过更多抄下词句的人已经开始询问和打听了。
“老师,我听到一首英文诗……”
“教授,有没有哪位诗人写过这样的句子……”
“外交学院吗?我找一下某某某……”
《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何小山的这首英文诗,也造成了清华当晚电话打不进。
这一切,何小山并不知道,他在十分钟后赶到了文学角。
走到那里,何小山一下就看到了风华正茂激情洋溢的何小林。
他正做着同样的事情,站在一个亭子里,面对上百为文学爱好者,侃侃而谈。
“我认为当代文学应该是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学。我们不应该固守在象牙塔里,我们应该去田间地头、深入厂矿企业,描写我们身边的人,描写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