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86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然后全家就被划为匠籍……四个儿子,到现在还有两个没讨上婆娘。”
    朱雄英惊讶的道:“为何会如此?他们技艺如此高超,应该会有很多女儿争相嫁给他们才是。”
    宁吉忠摇摇头,有些话他不敢说。
    陈景恪却知道是什么原因,叹道:“匠籍地位低下,子孙世世代代为匠籍。”
    “莫说是好人家的女儿,就算是勾栏女也不愿意嫁给他们啊。”
    宁吉忠有些惊讶的看了一眼陈景恪,没想到他竟然了解的这般清楚。
    朱雄英脸色有些难看,问道:“是如此吗?”
    有人带了头,宁吉忠也不再隐瞒,说道:
    “却如陈伴读所言,梅老实那两个儿子能娶上婆娘,还是用女儿和别的工匠换亲换来的。”
    “只可惜,他只有两个女儿……”
    匠籍如奴籍,一入匠籍子子孙孙为奴。
    不能脱籍,不能从事本质工作以外的任何工作。
    免费替朝廷干活,领着微薄的俸禄,大多数时候俸禄都发不下来。
    哪家的达官贵人想建房子了,也可以免费从工部借工匠……
    工匠的地位有多低呢,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身份。
    自家的女儿,是绝不可能嫁给别的工匠的。
    一般也会找个好人家,半送半嫁的脱离苦海。
    除非是两家换亲,就如梅老实的两个儿子一样。
    否则,除非走狗屎运,只能一辈子单身。
    朱雄英的心情沉重了许多,也不见了刚才的兴奋:
    “带我去船坞看看吧。”
    宁吉忠摸不清他的心思,不敢再说什么,在前边引路来到船坞。
    巨大的工地上,数千人在忙碌着,几艘巨舰一点点成型。
    这些工匠的衣服应该是洗过的,但基本都是破破烂烂,补丁摞补丁。
    没有见到一个衣服是完整的。
    徐允恭小声的说道:“这些工匠全都剃发了。”
    陈景恪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只是点点头没有说什么。
    宁吉忠连忙解释道:“这是和水师学的,武定侯说这是……”
    “哦,对了,这就是陈伴读提倡大家剃发的。”
    “工匠干的就是辛苦活,头发长很不方便,所以也剃了。”
    朱雄英点点头,说道:“剃了好,过几天我也准备剃了……梅老实呢,让他老见我。”
    宁吉忠迟疑道:“这……他没见过世面,我怕他不懂礼冲撞了太孙。”
    朱雄英说道:“没事,我不会与他一般见识的,让他过来吧。”
    陈景恪也说道:“去吧,说不定有好事呢。”
    因为改进新船的事情,宁吉忠对他反而更信任一些。
    见他如此说,也就没有在多想,就差人去将梅老实喊了过来。
    没多久,一个头发花白身形佝偻的老头,被带了过来。
    “噗通……”老头连头都不敢抬,远远就跪在地上磕头:
    “草民梅老实参见太孙……”
    说完就趴在地上一动不敢动,从不停颤抖的身躯,就能看出是多么的紧张。
    朱雄英说道:“起来吧。”
    梅老实却像是没听到一般,依然跪着一动不动。
    宁吉忠生怕朱雄英生气,连忙呵斥道:
    “梅老实,还不快起来。”
    朱雄英却伸手拦住他,说道:“不用为难他了……给他们父子放匠为良,并授予官职。”
    宁吉忠狂喜,连忙道:“谢太孙,谢太孙……”
    然后就发现梅老实依然趴在地上一动不动,连忙冲过去狠狠一脚蹬在他的背上:
    “你个混账,还不快谢恩。”
    梅老实似乎才反应过来,但依然没有开口,只是不停的磕头。
    只是几下,脚下的石头就出现了血迹。
    朱雄英深吸口气,也没了看下去的心思,一甩袖说道:
    “我累了,回去歇息吧。”
    说完转身就走。
    宁吉忠拔腿就跟了上来,说道:“太孙莫要与他这蠢人一般见识,回头我狠狠教训他。”
    朱雄英摇摇头,没有说什么。
    陈景恪出声道:“宁提举无需解释,太孙心如明镜,什么都知道。”
    宁吉忠这才闭嘴,殷勤的在前方引路。
    方才他趁机提起梅老实,本意是看太孙能不能赏赐点财物。
    有了钱,梅老实就可以给两个儿子买媳妇。
    谁知道竟然直接放良了,还要授官,这简直就是天大的惊喜。
    都说太孙乃天命之主,将来他登基必将造福天下。
    看来传言确实是真的啊。
    还有这个陈伴读,传说里的应命贤臣,果然贤明。
    大明未来可期啊。
    第214章 生产力改变生活
    回到安排好的住处,朱雄英叹道:
    “之前你总是和我说,匠籍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阻碍。”
    “我一直想不明白,此法明明是为了保护工匠。”
    “防止因人员变动导致技艺失传,为何会反过来阻碍生产力发展?”
    “现在才明白,匠籍之害竟如此之大。”
    “连梅老实一家这样的大匠都尚且如此艰难,更遑论其他工匠了。”
    陈景恪回道:“情况或许比你想的还要严重,徐老大应该知道一点。”
    朱雄英将目光看向徐允恭:“将你知道的告诉我。”
    徐允恭本不想参与到这种事情中来,但朱雄英问了,他也没准备隐瞒。
    就将自己知道的情况讲了一下。
    朝廷嘴上说给工匠发俸禄,但那点钱吃饭都不够,还很难全额拿到。
    大部分都被官吏找各种理由克扣了。
    怕他们的心野了,还不允许接私活赚钱。
    工匠的生活也就比乞丐好那么一点。
    所以即便再苦再累,都期盼着朝廷能有活分派给他们。
    不是因为他们想干活,而是差遣一般都管饭,不用饿死。
    然而很多时候,连这点小小的祈求都是奢望。
    应天的达官贵人驱使工部的工匠,就和驱使奴隶一般。
    干活不给钱不管饭,做的不满意动辄惩罚。
    因为不属于朝廷差遣,工部也不管饭不给工钱。
    所以匠籍之下哀嚎一片。
    朱雄英脸色变得非常难看。
    天天跟着陈景恪学习,他对生产力、对工匠的认识更加深刻,知道其中的重要性。
    只是绝想不到,工匠面临的情况竟然如此悲惨。
    这才是立国之初就如此了,以后更是难以想象。
    他没有问这种事情群臣是否知道,因为他知道答案。
    文武百官哪个不知道?说的更狠一点,皇帝难道就不知道?
    没人在乎罢了。
    不,应该说他们很在乎。
    如果匠籍取消了,工部和将作监的官吏去剥削谁去?
    文武百官想修建亭台楼阁,就没有免费劳动力了,就要花更多的钱。
    所以匠籍必须存在。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