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9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平均三到五年轮换一次,轮休时间根据服役时间决定,一般是两三年左右。
    考虑到未来大明的疆域会非常广阔,轮换会变得很麻烦。
    他们提出了长役概念,就是一次服役十年,即可转为预备役,以后不用再参军服役了。
    说白了就是十年换取终身自由。
    陈景恪也想不出比这更合适的方法,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说到退役制度的时候,大家就有了分歧。
    大家其实都不希望军队大规模退役,说来说去也就是老弱病残可以退役,有些滑头实在不好管的退役。
    然后就没有了。
    陈景恪自然知道,这种退役制度形同虚设。
    他想要的是正儿八经的退役制度,能促使军队不停换血的制度。
    而不是抓住一批人使劲儿霍霍,直到这些人老死了才让人回家。
    所以他语气有些强硬的道: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确切的制度,达到什么标准可以离开军队,而不是含糊其辞的老弱病残退役。”
    第273章 百万常备军
    众人都有点不解,退役制度就这么重要?
    在他们看来,完全没必要制定什么退役制度。
    军队多了需要裁军,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缩编不就行了吗。
    何必多此一举?
    朱元璋、朱标、徐达等更加了解他性格的人,则看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陈景恪很少摆出如此强硬的态度,基本都是以说服为主。
    一次无法说服,就再找机会说,像今天这样强硬还是第一次。
    莫非这个退役制度真的很重要?
    朱标开口说道:“先不要着急,大家也不是说反对制定退役制度,而是有些不明白你为何如此重视。”
    “莫非其中有什么大家不知道的秘密?”
    陈景恪深吸口气,说道:“历朝历代,国祚稳定之后,常备军都保持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之间。”
    “除非遭遇重大战乱,否则不会超过这个数字。”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减少财政压力。
    而且兵少了更容易走精兵路线,同时也是限制军队权力的一种方法。
    “只有宋朝常年维持一两百万的常备军。”
    “宋朝就在不久前,他们面临的情况大家应当都知道。”
    很多人会说,宋朝保持百万常备军是源自于外部压力。
    事实上压根不是这么回事儿,
    宋朝真正的战兵也就三五十万左右,数量更多的是没啥战斗力的厢军。
    他们为什么要维持数量如此庞大的厢军呢?
    前面已经说过,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导致大量百姓失去土地变成流民。
    宋朝政府采用了最粗暴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将流民中的青壮全部招入厢军。
    冗兵问题就是这么来的。
    “大明目前有多少军队呢?一百六十万。”
    “诸位,你们可知道一百六十万军队,对朝廷意味着什么吗?”
    徐达眉头微皱,说道:“等大明解决了边患,自会缩编军队。”
    陈景恪却说道:“不,大明必须保证百万以上的常备军。”
    众将都很惊讶的看向他,本来以为陈景恪是迫不及待的想限制军方发展,没想到他竟然反对缩军。
    更让他们意外的是,朱元璋竟然认同的说道:
    “想要实施帝国计划,百万常备军可能还不够。”
    闻言,众人都震惊不已。
    帝国计划?这是什么东西?竟然要维持百万常备军。
    要知道,这百万常备军可都是战兵,不是宋朝那种厢军。
    随即就兴奋起来。
    虽然不知道帝国计划具体是什么,但养活百万战兵肯定不是用来防守的。
    这意味着什么?
    对个人来说,意味着军功。
    对于群体来说,意味着军方不会遭到太大的打压。
    对他们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
    然后他们就升起无限好奇,这个帝国计划到底是什么?
    只是很显然,知道这个计划的人并没有给他们解释的打算。
    陈景恪说道:“还是刚才那句话,百万常备军对朝廷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更大的问题还是来自于军方自己内部。”
    “要如何保持这百万大军的活力?”
    “人的想法是会变的,一开始他想去军中谋一个出身。”
    “三年五年之后,他的想法变了,可能就不想当兵了。”
    “有些人有那个野望,却没有那个能力。”
    “当兵五年十年还是寸功未立,这样的人留在军中真的合适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池塘如果没有活水注入,就会发臭变成一滩死水。”
    “军队也是一样的,如果不能及时吸纳新人,也会变得死气沉沉。”
    “可是军队人数是有上限的,如果没有退役制度人数始终是满的,新人如何加入?”
    “最后就会造成,想进来的新人进不来,想出去的老卒出不去。”
    “军队也是需要人才加入的,人才在哪?”
    “在民间。”
    “如何将民间的人才吸纳入军队?只能通过广撒网的方式。”
    “每年都招募一批新兵,总有一部分是适合军队的人才。”
    “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加入,军队才能保持良性发展。”
    众人不禁点头认同,听起来似乎真是这么个道理。
    但他们也有疑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极大的行政成本。
    朝廷真的能负担的起吗?
    陈景恪喘了口气,继续说道:
    “退役制度,还能有效防止军头的产生。”
    “士兵常年和军官待在一起,双方会形成很深的私人关系,很容易拉帮结派。”
    “长期下来,会动摇国家的根基。”
    “如果保持士兵的流动,三五年更换一批,军官想拉拢士兵也没有机会。”
    朱元璋眉头一挑,好像还真是这个道理啊。
    没想到退役制度竟然还有这好处,看来真的要重视起来了。
    徐达代表军方提出了一个疑问:“实践证明,老兵的战斗力就是远强于新兵的。”
    “在退役制度下,如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陈景恪说道:“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纠正一个不正确的观点。”
    “魏国公你此言,往深处想就是不把人当人看。”
    徐达想要辩解,被他伸手阻止:“先听我说完。”
    “老兵战斗力更强,就活该一辈子生活在军队吗?”
    “就因为他战斗力强,就要剥夺他过普通人的生活吗?”
    “好用就往死里用,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
    徐达脸色露出一抹苦笑,深究起来他那句话确实有点这个意思。
    朱元璋的表情则有点不自然,你小子指桑骂槐是不。
    “虽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可作为统治者,如果我们不把人当人看,而是当做数字当做筹码,那将是天下最大的灾难。”
    “追求荣华富贵,追求个人荣誉,这没有错。”
    “可作为华夏子孙,作为大明的统治阶层,我们理当有点更高的追求。”
    “在座的诸位已经确定要青史留名。”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