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7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朱元璋却没那么看好,说道:“就怕他们成了当地的异类,处处被排挤。”
    这种情况他巡查地方的时候经常见到。
    接受了新政思想,摩拳擦掌准备干一番事业,结果开头就被敲了一记闷棍。
    陈景恪很乐观,说道:“新旧思想碰撞,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
    “只要朝廷的大方向不变,这股风早晚能吹遍大明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这一点,不论老朱还是朱标都不怀疑。
    根本原因还是朱雄英和陈景恪年轻,有足够的时间去推行新政。
    这时,老朱忽然问道:“你之前说的那个什么蒸什么机的,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着手开始打造?”
    陈景恪迟疑了好一会儿,才下定决心说道:
    “抽调一百名能工巧匠给我,这就着手尝试打造。”
    老朱高兴的道:“你小子墨迹了这么多年,终于肯开这个口了。”
    “早就让你打造,总是推三阻四,也不知道你在担心什么。”
    “也就是咱相信你,否则一准认为你在骗咱。”
    担心什么?
    陈景恪苦笑,担心思想跟不上,工业化反而变成普通人的灾难。
    前世有句话说的好,思想不对,越努力越反动。
    就以前的那种社会制度,前脚搞出工业化,后脚那些人就能把老百姓弄成工厂的奴隶。
    还不是他杞人忧天,前世的种种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西方工业化之后的羊吃人、机器吃人事件。
    二十一世纪尚且如此,就古代这种制度下,会发生什么简直不敢想。
    所以穿越这么多年,他除了稍稍改良了一下火器和纺织技术。
    弄了一下玻璃和钟表,就再没有搞过别的东西了。
    不是不想搞,而是不敢搞。
    先从制度上进行改革,至少出台一定的人身权益保护法案,才能去搞工业化。
    现在他依然不认为是攀科技树的好时机。
    至少也要等到大同世界发布,并被人接受才行。
    只是很明显,老朱等不及了,必须要想办法安抚一下他。
    不过,就算知道结构图,想弄出实用的蒸汽机也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想把它实用化,更是需要大量研究,至少三五年内是不用担心的。
    有这个时间,足够他进行新一轮的变革了。
    主要是经过方孝孺的折腾,唯物学已经被世人熟知。
    为他的大同世界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否则,他想推广自己的这一套理论,没有那么容易。
    此时回想起来,他也不禁为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
    还好引导了方孝孺,否则光靠自己……难。
    言归正传。
    先把实验室弄出来,弄个蒸汽机的原型机。
    再弄个抽水机和织布机,让老朱他们开开眼也好。
    至于别的,以后再说吧。
    事情敲定之后,老朱比陈景恪还着急。
    立即喊来工部尚书和侍郎,让他们挑选一百名最可靠手艺最好的工匠,给送到洛下书院去。
    至于实验室的地点,这个倒不用担心。
    陈景恪要搞学城,在那边圈了一大片地,建了许多建筑。
    直接找个启用就可以了。
    陈景恪这边也没闲着,回来后就让杜同礼给朱棣去了一封很公式化的信,询问杨璟的事情。
    朱棣接到信之后,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果然如我所预料,太子和陈景恪帮我们把这事儿掩盖住了。”
    徐妙云淡淡的说道:“他们两个肯定没少在心里骂你。”
    朱棣毫不在乎的道:“嘿,骂我就是骂他们自己,随便骂去。”
    “杨璟表现不错,这么快就拿下了潘地亚国,没有愧对我这一番冒险。”
    徐妙云瞟了他一眼,说道:“你真以为太上皇和皇上就没有丝毫怀疑?”
    朱棣有些惊讶的看着自家媳妇,说道:“不可能吧?”
    徐妙云说道:“我看你是得意的有点糊涂了。”
    “世间哪有那么多巧合的事情?”
    “同名同姓,年龄相仿,还是你燕王的部下。”
    “之前名声不显,却突然获得重用,成为燕王府军事统帅。”
    “换成任何人都会产生怀疑。”
    朱棣越想越觉得可以,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嘶……那可怎么办才好?这事儿可经不住查啊。”
    徐妙云白了他一眼,说道:“现在知道怕了?”
    朱棣讨好的道:“哎呀,妙云你就别说我了,快想想办法吧。”
    徐妙云笑道:“什么都不用做,照常回信就说此杨璟非彼杨璟就可以了。”
    朱棣担忧的道:“可你不是说爹和大哥都产生怀疑了吗?”
    徐妙云摇摇头,说道:“我看你啊,是真打仗把脑子打糊涂了。”
    “如果他们真的想追究,来的就不会只是一封信,而是锦衣卫百户了。”
    朱棣不敢相信的道:“这……这么大的事情,他们竟然不追究?”
    徐妙云叹道:“怎么追究?把你调回去北境怎么办?处置了杨璟燕国怎么办?”
    “此事还会牵连到我爹,动他会造成勋贵集团动荡。”
    “还会牵连到妙锦,你可知道为了培养她,娘娘和陈景恪费了多少心血?”
    “就算再找出一个天赋比她还好的,也没那个时间去培养了。”
    “况且太子和陈景恪都参与了,也把他们两个一并处置了?”
    “所以,难得糊涂。”
    朱棣挠了挠头说道:“原来如此,我还以为自己的计划多高明,没想到谁都没有瞒得住。”
    “等会儿我就写信向爹和大哥请罪。”
    徐妙云摇摇头说道:“别,太上皇和皇上也只是怀疑,并没有就此笃定此事的真假。”
    “只是他们出于种种顾虑,选择了不过分追究。”
    “如果你主动坦白,他们就算想不处置都不行了。”
    朱棣恍然大悟,说道:“险些又犯错,妙云你真是我的贤内助啊。”
    之后朱棣写了一封信,什么都没说,也没过多解释。
    而是直接对锡兰岛的锦衣卫破口大骂,说他们想坏燕国大业云云。
    果不其然,看到这封信之后,老朱和朱标彻底打消了心中的疑虑。
    这才符合朱棣的性格,要是他细心解释,反而证明有鬼。
    老四果然没有骗咱。
    这件事情就此揭过,而且朱标还让朝廷给燕国的君臣进行了奖赏。
    其中就有杨璟的,而且还拍在奖赏的前几名。
    看到这份名单,陈景恪和朱雄英等人都放下心来。
    事情终于过去了。
    陈景恪特意找到徐达,警告他以后不要再整这样的幺蛾子。
    否则别怪他不讲情义。
    这是真正的警告,不是开玩笑。
    徐达也知道这次的事情有多严重,郑重的表示以后绝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事实上他也有些后悔,当初不该那么冲动。
    当时那种情况,让杨璟自杀确实是最好的办法。
    可以保全他的家小,徐达也不亏欠他什么,还能保证自身的安全。
    但反过来说,谁又能料到后来会发生这么多事情呢。
    在当时的情况下,他选择保杨璟也不算错。
    还帮朱棣留下了一个人才。
    前世靖难,杨璟就立下大功,他的儿子杨洪也是靖难功臣。
    一家子为朱棣鞠躬尽瘁。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