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76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钦天监那边也很快给出了吉日,腊月二十一日,并且明确表示这是本月唯一的黄道吉日。
    于是,皇位更替就被确定在了这一天。
    朝野上下开始为此做准备。
    布置宫殿、邀请观礼人员名单、大赦天下之类的,这些事情就略过不提了。
    不过比起朱标继位那一次,是没法比的。
    这也正常。
    朱标登基那次光筹备都用了好久,有充足的时间策划布置,能多隆重就有多隆重。
    朱雄英这次,总共就只剩下九天时间,可谓是非常仓促了。
    这倒也符合朱雄英的意思:“没必要大操大办,太繁琐了累。”
    “下旨给各边军统帅和封疆大吏,上一封贺表就可以了,人不用来。”
    “严禁献贺礼,我不缺他们那点东西。”
    他这样表态,自然是皆大欢喜的。
    群臣更是非常赞赏,皇帝不喜奢华,这是好事啊。
    在此期间,也有一个小插曲。
    朱元璋给嫡长孙取了个正式的名字,朱文基。
    用朱元璋的话来说就是:“这个‘基’字咱可是留了好些年了,一直都没舍得给别的孩子用,就等着这小子呢。”
    为何?
    基有基业之意,就是希望这小子能继承守护大明基业。
    而且老朱为何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前给嫡长孙取名字?
    这都是有深意的。
    朱雄英登基后,肯定要册封皇后皇太子的。
    皇太子人选总不能连个名字都没有吧?
    现在取名字,就是为了给后续册立做准备。
    但凡看明白这一点的,无不感叹这嫡长孙的地位,真的是稳如泰山啊。
    然后纷纷去徐家和陈家送礼。
    老朱也没有厚此薄彼,给朱文基取名字的同时,还没忘了给团团圆圆取名。
    马娘娘则认为,这么大的事儿不能将孩子的祖父祖母给忘了。
    于是把陈远和冯氏也叫过来,大家一起闲聊,顺便把孩子的名字给取了。
    至于陈景恪和福清……这俩谁啊,边玩去。
    陈远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准备从草药里选取两个寓意不错的,为孩子命名。”
    这倒也符合他们家的家学,老朱和马娘娘也觉得不错。
    经过商议,最终确定姐姐叫白芷,弟弟叫子芩。
    白芷蕙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
    子芩也同样如此。
    这两个名字,也寄予了长辈对他们的关怀与期望。
    陈景恪也是事后才知道孩子取名的事儿,得知是根据药材来取的,心中不禁有些吐槽。
    干脆取名叫雪见、重楼,朱文基改名叫景天,多好。
    直接上演仙三。
    当然,他也只是吐槽。
    雪见、重楼、景天是好听,但寓意完全没办法和白芷、子芩相比。
    老朱他们选的这两个名字,确实很不错。
    时间很快就到了腊月二十一,登基大典在奉天殿举行。
    老朱为朱雄英换上了皇冠,朱标则将玉玺放到了他手里。
    群臣参拜之类的就略过不提,之后朱雄英首次以皇帝的身份,祭祀的苍天和宗庙。
    如此流程才算走完。
    接下来就是大赦天下之类的,这些都很好说,按照流程走就行了。
    关于朱元璋和朱标的尊号变动,这才是大事。
    事关孝道和礼法。
    朱标成为太上皇,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难的是老朱的尊号。
    三皇在世,这是亘古未有之事,尊号自然也出现了空白。
    倒也不能完全说是空白,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独特的例子。
    南北朝时期,北齐皇帝高纬,眼看就要亡国了就赶紧禅位给太子,自己当太上皇。
    然后他又来了个骚操作,让儿子再次禅位给任城王高湝,他自己自称无上皇。
    只不过他的圣旨还没送到高湝手里,北齐就亡国了。
    所以他这个无上皇,事实上就没当成。
    不过无上皇这个尊号,倒是因此被发明了出来。
    群臣就准备给老朱上无上皇的尊号。
    这老朱哪愿意啊,气的饭都吃不下了:
    “欺负咱老了是吧,竟然将咱和高纬那等亡国之君相提并论?”
    “无上皇这破称号,谁想要谁要去,反正咱不要。”
    “谁要是想给咱上这个尊号,咱就给他的墓碑刻上大奸臣三个字。”
    这下群臣束手无策。
    无上皇不能用,别的尊号也不能随便乱取啊。
    问朱雄英,他说这是群臣的事儿,摆明了故意刁难人。
    于是众人就求到了陈景恪头上:“安平侯,这事儿你可得拿个主意才行啊。”
    陈景恪也是无奈,这事儿还真不能说老朱无理取闹什么的,而是很多东西真的要看人。
    “宋真宗之后,再没皇帝提封禅泰山之事。”
    “宋高宗之后,再没帝王想用高宗当庙号。”
    “秦桧之后,这个名字也没人用了。”
    “无上皇这个尊号,是高纬发明出来的,他老人家不愿意用实属人之常情。”
    “你们啊,确实欠考虑了。”
    邱广安仗着和陈景恪关系最近,说道:“陛下……嗯,陛下刚登基政务繁忙,将此事交给了我们。”
    “可这是给他老人家的尊号,哪是我们做臣子的能决定的?”
    “只能从古人那里找经验,可他老人家又不满意……我们还能怎么办啊。”
    其他人纷纷恭维道:“都知道安平侯圣眷冠绝天下,我们只能来求你帮忙了。”
    “是啊,劳烦你去问问陛下、太上皇和他老人家的意思。”
    陈景恪倒也没推辞:“也好,你们先回去等消息,我问过陛下之后,自会通知你们。”
    于是群臣千恩万谢的离开了。
    然后陈景恪就去东宫见朱雄英。
    离过年也就剩下几天时间,这时候让老朱从乾清宫搬走,显得太急切了一点。
    目前老朱依然住在乾清宫,朱雄英暂时在东宫办公。
    等过完年,老朱再将乾清宫腾出来。
    他到的时候,就看到朱雄英在一大堆文案里奋笔疾书。
    不分古今都是一样,年底的时候各种汇总、计划什么的,那是一大堆。
    目前朱雄英要处理的,就是此类工作。
    这还是内阁帮他分担了一大批的缘故,否则不敢想有多忙。
    都说老朱上辈子死于孤独和劳累,那是一点都不假的。
    也有人说雍正是累死的……有一说一,这是被《雍正王朝》影响了。
    真实的雍正,是一位长生丹药爱好者,长期服用各种丹药。
    还在圆明园养了一大批的道士、和尚为他炼丹。
    众所周知,长生丹基本都是金石入药……重金属中毒了解一下。
    说他是累死的,不如说他是吃长生丹吃死的。
    只不过他有个孝顺的儿子,帮他将这个污点给洗了洗。
    言归正传。
    见到陈景恪过来,朱雄英放下手中的笔,长吁口气道:
    “如何,那些人是不是求到你那去了?”
    陈景恪在他身侧坐下,说道:“刚把他们送走,我就到你这里来了。”
    朱雄英笑道:“态度是不是很恭敬?”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