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7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陈景恪颔首道:“有求于人吗。”
    朱雄英说道:“那就对了,就是要让他们知道,谁说话才算数。”
    是的,之前朱雄英当甩手掌柜,可不是为了为难人。
    而是要借此机会,替陈景恪立威。
    原因也不复杂,陈景恪没有实际职务,他的权力来自于皇家的信任,以及和群臣之间建立的关系。
    上一届的内阁学士、部堂高官,和他相熟,也承认他的地位。
    现在朝堂大换血,很多人是新提拔上来的对他不熟悉,下意识的就会忽略他的存在。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服气,故意忽略他。
    对此,陈景恪自己倒是无所谓,慢慢大家熟悉了,自然就好了。
    但朱雄英却不乐意了:“朝廷大事不断,哪有时间给他们慢慢适应。”
    于是就想到了借这个机会,帮陈景恪确立在朝堂的地位。
    正所谓响鼓不用重锤。
    朱雄英作为皇帝,在某些事情上拒绝和群臣沟通,却愿意听陈景恪的意见。
    仅此一点就足够了。
    如果还看不明白,那在朝堂也待不久了。
    事实证明这一招确实很好用,群臣马上就求到了陈景恪头上。
    之后两人就商量起朱元璋尊号的事情。
    经过一番讨论,最终他们确定了一个称呼:太圣皇。
    对此老朱也没什么意见,只要不是无上皇,别的他都能接受。
    然后陈景恪就找到群臣:“新尊号已经确认,为太圣皇。”
    “已经得到太圣皇、太上皇、皇上的认可。”
    于是,群臣都松了口气,解决了就好了。
    同时那些新晋的部堂高官们,终于亲身感受到了陈景恪的真正地位。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这些琐碎的事情处理完,时间就到了元日(新年)。
    虽然是新皇登基后的第一个新年,但并没有大肆庆祝。
    没办法,去年实在是多事之秋,大家高兴不起来。
    朱雄英按照旧例召开大朝会,宴请了群臣、社会名流。
    当然,也在这天接受了藩属国使节的朝拜。
    不算大明分封的诸侯国,来自天下各地的藩属势力,有数百家之多。
    很多甚至来自于遥远的安西。
    说一句万国来朝,一点都不夸张。
    这还仅仅只是一次正常的元日大朝会,若是朝廷事先做准备,藩属使节能再扩大两三倍。
    面对这种盛况,朝野都非常高兴,直呼汉唐盛世再现。
    但不论是陈景恪还是朱雄英,对此并不在意。
    “我们要的不是一个名义上的藩属,而是一个纳入大明宗藩体系的诸侯国。”
    “将来这些所谓的藩属,一个个都要被大明册封的诸侯王所取代。”
    “到那时在庆祝也不迟。”
    过完年之后,很多政策相继实施。
    比如改元,这是计划中的事情。
    建章朝结束,明昭朝到来。
    朱雄英也如计划那般,册封徐妙锦为皇后,朱文基为皇太子。
    让群臣没想到的是,朱雄英专门为陈景恪发明了一个职位:
    大本堂堂主。
    大本堂自然就是教导太子、诸王的场所,只不过以前并没有专门的负责人。
    教谕之类的,都是临时挑选,大家轮流去讲课。
    朱雄英封陈景恪为大本堂堂主,就等于是将皇子的教育重任交给了他。
    以后他就是太子及诸王师。
    这种信任,太让人眼红了。
    然而,没人敢说什么,也没人会说什么。
    这个职务换成谁,都会有人不服气,唯独陈景恪没人不服。
    他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能力,那是有目共睹的。
    别的不说,看看年轻的皇帝就知道了。
    这可是陈景恪亲手带出来的。
    陈景恪对这个职务,也是非常满意的。
    还是那句话,培养继承人,有时候比改革本身更重要。
    -----------------
    对于朱雄英当皇帝,群臣是欢迎的。
    毕竟也是众望所归。
    但大家都有些担心,怕他年轻气盛,一上来就要搞大动作。
    不过很快大家就发现,自己多虑了。
    朱雄英虽然年轻,可经验却一点都不少。
    他并没有搞什么新皇登基三把火,而是选择了求稳。
    比如在政策方面,他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革新意见,而是要求对以往的革新进行深化。
    同时也下达了求贤令,要求各地官吏推举地方贤才。
    “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大明富民何止十万。”
    “这些人家定然产生了不少人才,各府县官吏当择优举荐。”
    对于求贤令,群臣非常的高兴,新皇有古之圣王之风啊。
    纷纷将自己辖区内的人才举荐了上来。
    然而他们还不知道,朱雄英已经挖好坑等着他们了。
    第471章 时间是给所有人的
    朱雄英登基后并没有采取什么大动作,这让群臣安心了许多。
    第一条正式行政命令,竟然是招贤令。
    这多多少少有些出乎群臣的意料。
    第一条正式诏令,往往昭示着皇帝的内心。
    招贤说明皇帝是想有一番作为,这其实也是群臣乐于见到的。
    谁不想参与盛世的创建,名留青史呢?
    但区别是,如何开创这个盛世。
    老朱那种行为,没几个当臣子的会喜欢。
    朱标才是大家希望的那种明君模板。
    有想法,有手段,但比较注意方式方法。
    朱雄英作为早早就确定的第三代,自然是大家研究的对象。
    对他,群臣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他不像太圣皇那样残暴,偶尔还能和群臣开开小玩笑。
    很多奏疏上的批复,非常风趣幽默,被大家广为流传。
    忧的是,他做事不如太上皇那样稳重。
    几次出手变革,要么推倒重来,要么平地起高楼,手段堪称霹雳。
    这种激进的行为,是群臣不愿意见到的。
    风险太大了,没必要这样干。
    不过总体来说,大家还是比较满意的。
    毕竟不论是南方治理血吸虫、安抚蛮僚,还是改革鸿胪寺、推行抚慰使计划等等。
    这些工作都不是短期能见效的。
    朱雄英却能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一点点改变。
    这种耐心是一种很优秀的品质。
    尤其是对于处在变革时期的君主来说,耐心更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新政是需要一点点调整的,有时候数年都不一定能见成效。
    君主没耐心,那所谓的变革也不过是朝令夕改罢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