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9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周围人相视一眼,也纷纷说道:
    “我们也都是一样……”
    杨荣看着被围的水泄不通的书店大门,也是头疼不已。
    这几时才能轮到自己?
    最怕的还是轮到自己了,书没了。
    至于旁边那些人的话语,他也听到了,自然是一个字都不信。
    什么为了更好的骂陈景恪才来买书的?
    都是被地方推举,前来京城参加考核的人才,谁还不知道谁啊。
    还不是想趁考试前,多了解一下安平侯的思想,好在答题的时候占点便宜。
    当然,他倒也没有鄙视这些人。
    因为他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才来买书的。
    只可惜出发的有点晚,走了好几家书店,不是卖空就是人多的挤不进去。
    就在他发愁的时候,突然见到有个人,正从里面往外挤。
    只是人太多,一个不小心就被挤倒在地,眼看就要被周围人给踩踏。
    杨荣连忙冲过去,双臂扒拉着就将面前的人给扔飞了出去。
    被扒拉走的人想要骂人,可看到他虎背熊腰,比寻常人大腿还粗的胳膊,顿时就到嘴边的脏话给咽了回去。
    杨荣可没空管那些人的心思,一口气将围在一起的人扒开,把那个人给救了出来。
    “兄台没有伤到吧?”
    那人似乎有些晕,好一会儿才恢复正常。
    然后下意识的看向怀里的书,发现完好无损才放下心来。
    直到这时,他才想到身边还有个人,讪笑道:
    “谢兄台救命之恩,让你见笑了。”
    杨荣的心思,却已经转到了那书上,大同世界,他竟然抢到了。
    他脑子本就灵活,心中立时生出一个主意,于是热情的道:
    “咳……举手之劳,兄台无需客气。”
    “某乃建宁府杨荣,应乡老所命前来京城参加考试,不知兄台……”
    那年轻人连忙道:“原来是杨兄,在下石首杨溥。”
    “也是应乡老所命,前来参加考核。”
    杨荣更是高兴:“原来兄台也姓杨,真是缘分啊。”
    杨溥也笑道:“是啊,说不得五百年前咱们还是一家呢。”
    杨荣大笑道:“哈哈……五百年前是不是一家不知道,但在下倒是想与杨兄续一续这缘分。”
    “我欲在状元楼设宴,请杨兄一定要赏光。”
    状元楼顾名思义,就是专门做士子生意的酒楼,讨个彩头嘛。
    杨溥却说道:“该我请杨兄才是,不过状元楼太喧闹了,不若换一清净处如何?”
    杨荣等的就是这句话,当即就说道:
    “是我欠考虑了,咱们也不要特意寻找地方了。”
    “不若就这样安步当车,走到何处算何处,如何?”
    杨溥也觉得这样很有意思,说道:“杨兄好雅兴,在下恭敬不如从命了。”
    于是两人就在大街上闲游起来,一边走一边闲谈。
    很快就互相搞清楚了对方的情况。
    还别说,俩人年龄相仿,虽然不是同一年生,但中间只隔了几个月。
    进学的年龄差不多,在学堂表现也都很出众。
    最神奇的是,竟然还是同一年获得童生身份,又在同一年通过院试成为秀才。
    又都是在去年获得了举人的身份。
    本来应该今年参加京考的,可惜太上皇暂停了科举。
    今年初新皇要求各地衙门推举贤良,他们两个都是二十来岁的举人,放在哪都是俊秀之才。
    都获得了推荐名额。
    然后就来到京城参加考试。
    这相似的经历,让两人都很惊讶,似乎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
    这也让他们对对方心生好感,关系迅速拉近。
    话说到这里,两人也没心思闲逛了,路边找了一家酒楼,要了个包厢开始深入交流。
    不过毕竟是初次见面,他们聊的还是比较保守。
    更多还是在交流学问。
    杨荣是正统儒学出身……是正统儒学,而不是被‘简化’之后的理学。
    他最擅长的是《孟子》,对诗词、书法都有极深的造诣。
    最关键的是,他竟然通武艺。
    还不是一般的通,而是能上阵杀敌,冲锋陷阵的那种武艺。
    听到杨荣说自己通武艺,杨溥看了看他魁梧的身躯,没有丝毫的怀疑。
    双手上的老茧和浑身肌肉,太有说服力了。
    杨荣虽然受到了理学的影响,却对理学没有太深的感情。
    他甚至认为,二程‘简化’儒学是对孔子的背叛。
    所以,朝廷打压理学,他没有任何特殊的想法,也没有受到牵连。
    当然,理学昌盛的时代,他不敢把这种想法表露出来。
    不过他非理学门徒,这一点亲近的人都知道。
    也正因此,这次朝廷要求举荐人才,乡里的父老才敢将他的名字报上来。
    杨溥也不是理学门徒,他虽然也读四书五经,但更偏向于治史。
    这也是他家境一般,却能被举荐的很大一个原因。
    能和他竞争的,很大一部分都因为理学标签被刷了下来。
    剩下的又没他有才,这个名额才落到了他头上。
    两人虽然所学不同,性情也不相同,但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却出奇的一致。
    以至于越聊越高兴,很快就聊到了政治上。
    两人对新政自然都是支持的,也都进行过详细的了解。
    只不过两人了解的方向不太一样。
    杨荣是福建人,更关注的是工商业:
    “自从开海以后,我们那里造船业和商业就繁华起来,许多人凭此过上了好日子。”
    “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作坊遍地都是。”
    “很多作坊都找不到足够的人手做工,为了找人他们只能抬高人工价格。”
    “而且还有雇工法保障雇工的基本权益……很多人开始去作坊做工。”
    “现在在我们那里,去作坊做工比种地收入还高。”
    “不过商业的繁荣,也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交通便利之处,人都非常有钱,偏远之处依然如之前那般。”
    “直到第一期国家计划施行,朝廷鼓励地方修桥铺路、开通沟渠。”
    “还要求各地衙门,主动为本地的商品寻找出路……”
    “很多偏远地区的人,也因此享受到了好处。”
    杨溥赞道:“安平侯真乃天下第一智者,对局势的把控恰到好处。”
    “总能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最恰当的变革,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是啊,安平侯是真目光如炬。”杨荣先是赞叹,转而又说道:
    “不过他的变革还是太过激进,以至于很多官吏都无法理解他的意图。”
    “有些了解了,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去做。”
    “国家计划的施行,其实并不顺利。”
    “福建算是变革的第一线,都尚且如此,内地省份想来情况更不理想。”
    杨溥颔首说道:“杨兄所言在理,国家计划在我们那里,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倒也不能全怪地方官吏,大家的心思更多还是在除虫上。”
    血吸虫,两湖地区受灾最严重。
    别的不说,光洞庭湖区域,就够两省折腾的了。
    而且这里的血吸虫治理不好,也会影响到下游的地区。
    目前来说,两省最主要的任务依然是除虫。
    不过也不是完全不发展经济,只是重心不一样。
    朝廷这些年的新政,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即便没有大力发展工商业,百姓的日子也普遍好转。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